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96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59篇
内科学   248篇
皮肤病学   62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391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97篇
  2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27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单克隆抗体(CD80mAb)在协同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动物模型;4E5杂交瘤细胞株BABIMC小鼠腹腔注射,抽取腹水,分离纯化后获得CD80mAb;分离供体大鼠骨髓来源DC细胞前体,经GM—CSF、IL-4体外刺激后。再加入IL-10共培养,鉴定为imDC;移植前7d,将2×10^6imDC经静脉途径注射至受体体内,同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CD80mAb5mg连续14d。结果 四组受体大鼠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7d、32.4d、50.2d、92.0d,实验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后7dCD80mAb+imDC组移植物形态尚完整,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移植后7dCD80mAb+imDC组供受体间呈低反应性。结论 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mAb能够协同imDC诱导受体T细胞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以DC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已成为DC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现综述DC在肿瘤、肿瘤转移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恶性血管外皮瘤(malignant hemangiopericy-toma,MH)是来自血管周树突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脉管类侵袭性肿瘤,约占脉管类肿瘤的1%[1],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0.2%~0.3%[2],临床罕见,发病率低.主要发生部位在躯干、下肢软组织、后腹膜等深部组织,发生于颈部软组织少见.温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后部的恶性血管外皮瘤,复习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及病理,探讨CT、MRI对头颈部血管外皮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是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它们所在的位置提示在向特异性T细胞提呈肿瘤相关抗原的过程中,TIDC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对于TIDC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本文就TIDC的提纯、表型和功能、与免疫抑制因子的关系、与肿瘤预后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的细胞。本文就DE的分类、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肾细胞癌患者DE的变化、肾细胞癌的DC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是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HBV感染可以引起多种免疫细胞(如DC、淋巴细胞、NK/NKT细胞)的功能障碍,包括表面分子表达的异常,分泌细胞因子的异常和亚型比例失调等.凋亡也是肝组织损伤和淋巴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西罗莫司(SRL)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及成熟的影响,观察西罗莫司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延长小鼠皮肤移植存活时间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1)在诱导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分化为DC时加入SRL,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CD86及MHCⅡ类分子表达情况,经脂多糖(LPS)刺激后,再检测各分子表达的变化。(2)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经SRL处理的DC刺激同种异基因小鼠T细胞增殖情况。(3)以C57BL/6小鼠为供者,BALB/c小鼠为受者建立皮肤移植模型。观察皮肤移植前7d经尾静脉注射供者未成熟DC及经胃管连续灌注SRL7d的受者移植皮片存活情况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1)经SRL处理的DC表面CD11c表达仅有轻度降低,但CD86和MHCⅡ类分子表达明显减少。(2)MLR显示经SRL处理的DC刺激同种异基因小鼠T细胞增殖的能力降低。(3)受者皮肤移植术前联合应用供者未成熟DC和SRL,可减轻移植皮片炎症反应并延长其存活时间。结论 SRL对DC分化的影响不明显,但可抑制DC发育成熟。受者术前应用SRL和未成熟DC可延长皮肤移植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树突棘,室旁核,催产素,脱水,免疫组化,大鼠下丘脑内催产素大细胞神经分泌细胞与水盐代谢的调节有关,并伴有细胞形态的改变如细胞体积的增大及细胞膜与细胞膜间接触的增加和多突触的形成等。本文用免疫组化法发现在脱水状态下室旁核的催产素免疫阳性神经元上树突棘样结构有所增加。光镜观察并计算室旁核前大细胞亚核、内侧大细胞亚核及后大细胞亚核中含树突棘样结构的催产素神经元百分数变化,显示正常大鼠室旁核神经元树突棘样结构多位于树突干上,少数在胞体上。前大细胞亚核含树突棘样结构的细胞百分数为21.27%,内侧大细胞亚核为30.22%,后大细胞亚核为20.22%。轻度脱水大鼠室旁核含树突棘样结构细胞百分数显著增加(前大细胞亚核:28.65%,P<0.05;内侧大细胞亚核:35.53%,P>0.05;后大细胞亚核:34.78%,P<0.01)。细胞上树突棘样结构数也增加,其体积略为增大。重度脱水大鼠室旁核中树突棘样结构细胞百分数增加较小,仅后大细胞亚核内有显著变化(27.13%,P<0.05)。不同程度脱水组之间无显著变化。结果说明脱水可引起神经元膜结构的改变。树突棘样结构数变化是否与新突触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调节小鼠哮喘模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机制,以及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其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30只,分为3组:哮喘组,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治疗组,每次OVA激发后10min,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1mg。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P-A在肺内的表达情况。采用Leica DM Snk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并用Qwin软件计算小气道内棕色区域面积,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分离培养脾脏树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变化。结果 哮喘组肺组织表现为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组的SP-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CD80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哮喘组小气道内SP-A表达与树突细胞CD80阳性率呈负相关(r=-0.907,P〈0.01)。结论 皮质类固醇对小鼠哮喘模型的肺表面活性蛋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激发肺表面活性蛋白抑制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后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采用HMGB1刺激,观察HMGB1刺激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分别于24~72 h明显上调(P<0.05,0.01),其中以作用48 h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尤为显著(P<0.01);0.1μg/ml、1μg/ml、10μg/ml的HMGB1刺激均可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增强(P<0.05,0.01),其中HMGB1的浓度在1μg/ml时,大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增强最明显(P<0.01)。结论HMGB1能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HMGB1可能是诱导DC成熟的免疫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