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61篇
  免费   1331篇
  国内免费   1204篇
耳鼻咽喉   202篇
儿科学   329篇
妇产科学   381篇
基础医学   2406篇
口腔科学   379篇
临床医学   4026篇
内科学   2017篇
皮肤病学   363篇
神经病学   495篇
特种医学   3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668篇
综合类   6751篇
预防医学   4773篇
眼科学   347篇
药学   4032篇
  48篇
中国医学   1081篇
肿瘤学   978篇
  2024年   196篇
  2023年   648篇
  2022年   812篇
  2021年   775篇
  2020年   660篇
  2019年   571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478篇
  2016年   578篇
  2015年   622篇
  2014年   1148篇
  2013年   1020篇
  2012年   1339篇
  2011年   1686篇
  2010年   1553篇
  2009年   1534篇
  2008年   1768篇
  2007年   1644篇
  2006年   1812篇
  2005年   1804篇
  2004年   1522篇
  2003年   1215篇
  2002年   1126篇
  2001年   944篇
  2000年   701篇
  1999年   514篇
  1998年   457篇
  1997年   433篇
  1996年   352篇
  1995年   350篇
  1994年   290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54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写清楚以下事项:(1)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2)遗传背景或其来源;(3)微生物检测状况;(4)性别、年龄、体重;(5)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编号;(6)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健康状况;(8)对实验动物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根据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124份水样进行检查,其中前6个月中检测62份,后6个月根据检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策略,然后检测62份样本。分析对比两次检验结果即饮用水检测合格率。结果第1次的检验过程结果显示62份受检水样中有43例合格,合格率为71.67%;通过微生物培养质量控制策略,防止在标本采集、运输以及检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结果显示62份受检水样中有54例为合格,合格率为87.1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微生物检验实施质量控制然后对饮用水受检样本进行检查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能够为居民安全用水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4.
吴祎培  张羽  陈曦  冯希平 《口腔医学》2020,40(3):239-243
目的通过检查有龋及无龋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并通过随访收集其婴儿1个月(1月龄)及6个月(6月龄)的唾液样本测序分析,观察母亲患龋情况对其婴儿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筛查收集1月龄婴儿的唾液样本;于首次采样时记录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根据母亲患龋情况将婴儿分为母亲有龋组(简称有龋组)和母亲无龋组(简称无龋组),跟踪随访至婴儿6个月时再次收集唾液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婴儿不同月龄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本研究随访受试者10例(男6例,女4例),其中有龋组7例,无龋组3例,各组间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龋组婴儿1月龄至6月龄时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有龋组婴儿在1月龄和6月龄时组内各样本间物种组成均差异较大;1月龄时两组微生物群落较相似,而至6月龄时两组婴儿唾液的物种组成已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有龋组婴儿口腔内菌群多样性总体高于无龋组,在1月龄至6月龄间婴儿口腔内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Va D)的发病日益增多,但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却较为缓慢,特别是在遗传方面的研究更是存有争议。脑小血管病(CSVD)是Va D的常见原因。近年来,关于CSVD与Va D两者共同的遗传学研究越来越多。该文主要介绍散发性CSVD与Va D共同危险因素的遗传学易患性以及单基因遗传性CSVD与Va D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8.
表观遗传学主要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s等。这些机制将环境与基因相联系,在基因的特异性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疾病的表型。青光眼是全球第一大不可逆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本文分别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s参与青光眼发病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全球面临的最普遍、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患病率急剧上升。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眼、肾及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致残或致命的风险。共生细菌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宿主基因、免疫系统、饮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肠道菌群调节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措施。文章就2型糖尿病人群肠道菌群变化、诱发2型糖尿病的机制以及肠道菌群调节对2型糖尿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患者中选取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由临床医师结合经验给予感染控制,观察组通过微生物检验进行感染控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是9.1%、93.2%,与对照组患者的25.0%、68.1%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感染控制中应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