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6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83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63篇
基础医学   49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4篇
内科学   250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68篇
综合类   592篇
预防医学   150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119篇
  1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其在维持机体T细胞内环境稳定,调节和保持对自身抗原耐受之间的平衡以及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转hCTLA4Ig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人CTLA4Ig转染DCs ,探讨转人CTLA4Ig(hCTLA4Ig)树突状细胞 (DCsRev)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重组逆转录病毒将目的基因hCTLA4Ig转染到大鼠骨髓来源的DCs中 ,通过流式细胞检测目的基因hCTLA4Ig表达及DCs表面分子的改变 ;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检测DCsRev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 结果 重组逆转录病毒转染DCs的最大效率为 91 2 5 % ;在功能上 ,DCsRev不但丧失了刺激MLR的能力 ,并且能够强烈抑制MLR中反应T细胞的增殖 ,而且抑制率与加入DCsRev的数量和DCsRev预处理反应T细胞的时间长短有关。具体来说 ,DCsRev数量在 10 3 ~ 10 4之间时 ,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最高为 71 96%。而当DCsRev数量达到 5× 10 4抑制率下降为 5 9 2 %。在 12~ 48h之间 ,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 ,抑制率却不断下降 ,预处理 12h抑制率最高 ,为 99 6%。但不做预处理 ,在反应开始时同时加入DCsRev ,则抑制率明显降低 ,仅为 5 9 2 %。对腹腔注射DCsRev大鼠脾T淋巴细胞体外分析表明 ,DCsRev也能在动物体内诱导耐受 ,但这种免疫耐受状态不能维持终身。结论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人CTLA4Ig转染DCs,不但DCs表面CD86分子被CTLA4Ig有效的封闭 ,并且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
Fas/FasL与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从免疫学的角度看类似于器官移植 :携带父方异体抗原的胚胎对母体来说是一个移植物 ,母体免疫系统识别之 ,并产生免疫应答 ,但其结局又与器官移植不同 ,母体对胚胎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而不是免疫排斥 ,直至胎儿娩出。可以设想 ,一旦母胎之间的免疫平衡失调 ,那么异体的胚胎抗原就会被排斥 ,可能造成临床上的病理性妊娠 :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IUGR)等。目前病理性妊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破译 ,近年来对Fas/FasL系统的研究认为Fas与FasL相互作用可以诱导F…  相似文献   
4.
人类白细胞抗原-G蛋白在星形细胞肿瘤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瘤存在免疫耐受。而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有研究表明HLA-G作为免疫耐受分子,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实验观察HLA-G蛋白在星形细胞性肿瘤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IL - 4和 IL - 10在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反应细胞为 BAL B/c小鼠脾淋巴细胞 ,刺激细胞为新西兰白兔血淋巴细胞 ,刺激抗原为兔骨上清液。采用经典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及骨上清液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法作为异种骨移植的体外实验模型。在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IL - 4、IL - 10及两者联合应用 ,通过测定其 3H- Td R掺入率 ,观察不同细胞因子对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无论在细胞刺激组还是骨上清液刺激组 ,IL- 4对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P<0 .0 0 1和 P<0 .0 5 ) ,IL- 10未表现出抑制作用 (P>0 .0 5 )。在两组 IL- 4和 IL - 10联合应用均产生比 IL - 4单独应用更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P<0 .0 0 1和 P<0 .0 5 )。结论  IL - 4对由细胞或骨上清液刺激产生的淋巴细胞增殖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IL- 10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 ;IL- 4与 IL- 10联合应用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病毒感染后DC可介导产生不同的保护性反应,通过处理和递呈抗原来激发适应性免疫。DC的成熟对激发细胞免疫和避免未成熟DC(iDC)诱导免疫耐受至关重要。为研究HIV感染后DC功能的变化,以单核细胞来源的未成熟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7.
熊苗  屠菊红  赵爱民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315-3317
母体免疫系统不排斥作为半同种移植物的胎儿,是免疫生物学界的唯一例外,已有的研究证实母胎界面的免疫细胞如NK、T、调节性T细胞等参与了妊娠免疫耐受的形成,作为对淋巴细胞的迁移、募集和归巢起决定性作用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是上述免疫细胞参与反应的初始阶段,笔者就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母胎界面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肝病的自然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提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要分4个期,既: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转换期、免疫逃逸期。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先经过漫长的免疫耐受期,此时HBV大量复制表现为大三阳、肝功能正常,耐受期后一部分患者开始免疫清除、转换期,免疫清除之后进入病毒残留恢复期,这是一般良性病变的自然史。临床上病毒残留阶段小三阳的患者,因为无自觉症状,也称“乙肝病毒携带者(As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同种异基因心脏移植后免疫耐受的诱导。方法 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按分组分别给予门静脉输注供者骨髓细胞(DBMC)(B组)、骨化三醇灌胃(C组)、输注DBMC及骨化三醇灌胃(D组)以及环孢素A(CsA)灌胃(E组)。观察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及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测定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钙、磷浓度,进行受者与供者及无关第三品系大鼠脾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结果 D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较其它各组显著延长(P<0.05);术后7d,C组、D组、E组受者脾细胞均能显著抑制供者及第三方无关供者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引起的MLR;D组手术前后血磷、血钙浓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D组最轻;D组肿瘤坏死因子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与对照组(A组)、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骨化三醇灌胃联合DBMC输注可显著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食物过敏反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红兵  高金燕 《营养学报》2007,29(2):105-109
<正>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据国外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占总人口4%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的6%~7%的人群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1]。婴幼儿患者在5~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大豆产生免疫耐受,大约20%对鱼及甲壳类水产动物的过敏会消除,对其余的往往是终生过敏。在成年人,果蔬过敏的发病率成快速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存在果蔬-花粉的免疫交叉反应。我国尚未进行大规模调查,但早些时候的小范围调查表明在北京、广州及胜利油田,居民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为3.4%~5.0%[3]。食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