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6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56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理念在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围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并行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应用FTS理念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焦虑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轻度焦虑多于对照组,中、重度焦虑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4.00% vs 16.00%)、尿路感染(4.00% vs 18.00%)、颅内感染(0 vs 8.00%)、颅内血肿(2.00% vs 14.00%)和术后应激性疼痛(16.00% vs 3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9.13±1.14)d vs(12.44±0.89)d];[(2.15±0.66)万元 vs (3.05±0.61)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TS理念能缓解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前紧张恐惧的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护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预防并发症。方法 对 3 0例病人实施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手术。结果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 2 6例 (86.7% ) ,颅内感染 11例 (3 6.7% ) ,脑内血肿 5例 (16.7% )。结论 该手术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小脑和颞叶牵拉轻 ,能直接处理肿瘤的基底部 ,手术野开阔 ,但有潜在并发症 ,手术费时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昏迷 1 例,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4.
牛丽娟  李浩 《华夏医药》2003,7(3):48-48
目的:顺利配合乙状窦后进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切除术。方法:通过术前的心理护理及物品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并加强理论知识。结果:31例三叉神经痛患顺利施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切除术后,均解除了三叉神经痛。治愈率100%。结论:密切配合手术,解除患痛苦。  相似文献   
5.
例1女,52岁。因头痛,进水呛咳和走路不稳3个月于2003年12月19日入院。体格检查:除昂白征(+)外,余未见特殊。MRI示岩斜区有一3.5cm×3cm×3cm等T1、长T2信号影,注对比剂后明显增强。诊断:岩斜区脑膜瘤。于2003年12月25日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肿瘤。病理诊断:脑膜瘤。例2男,55岁。因面部抽搐1年于2004年2月5日入院。体格检查:未见特殊。MRI示岩斜区有一4.0cm×3.5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病因绝大部分是搏动性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所致,临床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笔者在2001年3月至2004年5月,对14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施行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较为罕见,其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诊断和治疗均比较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自1999年至2007年我科共收治5例。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枕下乙状窦后一颌下联合入路切除肿瘤,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探讨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手术方法解剖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位置并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前庭导水管外口在乳突腔面投影大致位于后半规管弧线前上3mm至其后下3mm的范围内。20例标本内淋巴囊的位置I型占60%(12例),II型占35%(7例),III型占5%(1例)。内淋巴囊尾端可越过乙状窦。磨除后半规管后下的骨质尽量保留3mm。外半规管延长线与乙状窦的交点、岩上窦向前暴露的最前端及乙状窦与岩上窦的交点组成三角形,循三角形的中心向顶点的连线做硬脑膜切口能够保护内淋巴囊的完整。结论:了解前庭导水管及内淋巴囊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其位置设计切口利于保护内淋巴囊的结构完整和保护听力,利于术后关闭硬脑膜切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脑膜静脉窦的组织结构.方法运用组织化学、ABC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家兔各部的静脉窦加以研究.结果硬脑膜静脉窦有平滑肌存在,其存在部位分布在乙状窦,其它部位未有发现,并且证实了所存在的这些平滑肌接受胆碱能神经纤维的支配.结论有平滑肌的硬脑膜静脉窦可参与对颅内容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