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3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56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49篇
综合类   159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7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8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经尿道袖状电切患侧输尿管口周围1.5 cm范围膀胱壁达膀胱外脂肪组织,采用后腹腔镜切除肾及全长输尿管.术后留置导尿管7 d.11例术后辅助放疗. 结果 8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15~205 min,平均156 min.术中出血50~150 ml,平均80 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7~11 d,平均8.5 d.病理报告:8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1例肾盂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随访3~38个月,平均10.8月.术后12个月内行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瘤6例,其中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1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左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2例肾盂肿瘤(pT3 G3和pT2 G3)于术后3个月肝转移.2例输尿管中段肿瘤(pT3 G3和pT3 G2~3)术后6个月原位复发并肺转移.1例输尿管下段肿瘤(pT3 G3)术后6个月骨转移.失访1例.其余71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切口转移及远处转移. 结论 对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行肾、输尿管全切及膀胱袖套状切除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后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腹腔镜下通过后腹腔途径对9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并对技术进行改进. 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10~240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8~18 d,平均11.2 d.术后并发症:皮下气肿(合并阴囊气肿)1例,漏尿2例.术后1~10个月B超示术侧肾盂无积水5例,轻度积水2例,中度积水2例.3例术后5个月IVU显示吻合口通畅. 结论后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微创、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6年3月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6~61岁,平均38.6岁。根据Tile分型,B1型8例,B2型16例,B3型5例,C1型7例,C2型3例。B型和部分C1型骨折,采用耻骨联合上方弧形切口或经髂腹股沟入路,应用钛合金重建钢板内固定。C1型骨折,主要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拉力螺钉内因定。C2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拉力螺钉内固定,再前方入路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68个月,平均18.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4个月。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1例,创伤性湿肺1例,神经牵拉伤1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按Mears术后影像评定标准:解剖复位31例,复位满意7例,复位不满意1例。按照Majeed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7例。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手术内固定,可以有效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远期疗效好,极大地降低其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并单纯性腹腔内出血误诊经验教训及急救处理。方法对8例骨盆骨折并单纯性腹腔内出血的伤因、诊断、急救方法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并单纯性腹腔内出血与伤因及搬运不当致骨折移位、再移位密切相关;与骨折部位也关系密切;骨盆骨折并单纯性腹腔内出血常易误诊为腹腔内脏合并伤而行剖腹探查术时确诊,腹膜后血肿探查止血,术中、术后死亡率高。结论骨箍骨折并单纯性腹腔内出血易误诊为腹内脏器伤,救治困难,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仑  吕波  刘仲前 《中国骨伤》2006,19(6):348-350
目的:研究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65岁,平均36.5岁。骨盆骨折分型:C1型8例,C2型3例,C3型2例。髋臼“T”形骨折2例,粉碎性骨折9例,双柱骨折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采用股骨髁上牵引,术中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必要时附加患髋后外侧切口,术中采用重建钢板固定。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3.4个月。髋臼骨折复位后残存移位:0~1mm9例,2~3mm2例,4~5mm2例,无>5mm者。髂骨骨折复位后各向残存移位:0~1mm9例,2~5mm3例,>5mm1例。3例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内其感觉、运动功能全部获得恢复。1例继发性坐骨神经损伤,术后6个月恢复。异位骨化2例,股骨头坏死、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坏死、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例,患者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影响功能。疗效综合评定:优8例,良1例,可2例,差2例。结论: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最大程度恢复其解剖结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7.
报告5例女性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占骨盆骨折41例中的12.2%,均为交通事故伤,都合并有失血性休克,开放伤3例,闭合伤2例,治疗作阴道修补术2例,用碘仿纱条填塞阴道2例。未作处理1例,均治愈,阴道损伤表现为四型;横行撕裂伤,纵行撕裂伤,斜行撕裂伤和刺伤,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防止合并症。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骨盆不稳定性骨折固定难,易产生并发症的难题,结合骨盆的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骨盆骨折固定器,经62例骨盆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观察,随访6个月~2年零6个月,治疗前后X线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定:治愈50例,好转12例,认为该固定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有加压、撑开、纠正旋转等多项功能结合干一体,仅通过四枚4mm螺纹针,穿入髂骨的髂前上棘处,是一种治疗骨盆不稳定性骨折比较新颖和理想的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9.
肾盂成形术后内引流与外引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肾盂成形术后内引流与外引流的优缺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盂成形术6 2例 6 8侧 ,其中 31侧术中置双J管 ,37侧置肾造瘘支架管 ,观察术后与引流方式有关的各种并发症及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血尿、尿路感染、吻合口漏尿或狭窄、尿盐结垢等。内引流组7侧 (2 2 .6 % )、外引流组 17侧 (45 .9%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内引流组术后腹膜后引流平均时间、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 (3.9± 0 .9)d、(8.2± 1.9)d ,外引流组分别为 (7.9± 2 .3)d、(16 .0±4 .3)d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肾盂成形术后置双J管内引流的效果优于外引流支架管。  相似文献   
10.
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 of the pelvis and retroperitoneum (excluding the pancreas, kidney, and adrenal masses) has not achieved its full potential as a diagnostic modality. We reviewed 68 percutaneous, radiologically guided FNAs from these location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utility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is procedure. Satisfactory material was obtained in 66 cases (97.1%), of which 37 were deemed positive (55%), 3 suspicious (4%), 4 atypical (6%), and 22 negative (32%) for malignancy; two cases (3%) were unsatisfactory. Compared to biopsy (36 patients) and clinical informatio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FNA for malignancy were 90.2% and 100%, respectively, yielding a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100% and a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86.6%. The four false-negative cases (5.9%) were due to sampling error. One patient had a minor complication (hematoma) from the procedure. We conclude that FNA is the procedure of choice for detecting most malignancies in these two lo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