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25篇
  免费   1679篇
  国内免费   654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3625篇
基础医学   114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5914篇
内科学   1515篇
皮肤病学   208篇
神经病学   93篇
特种医学   9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1706篇
综合类   12544篇
预防医学   4715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5007篇
  80篇
中国医学   3935篇
肿瘤学   816篇
  2024年   335篇
  2023年   1184篇
  2022年   1254篇
  2021年   1254篇
  2020年   1011篇
  2019年   1195篇
  2018年   533篇
  2017年   1083篇
  2016年   1069篇
  2015年   1164篇
  2014年   1947篇
  2013年   2147篇
  2012年   2488篇
  2011年   2713篇
  2010年   2453篇
  2009年   2353篇
  2008年   2736篇
  2007年   2394篇
  2006年   2143篇
  2005年   2059篇
  2004年   1741篇
  2003年   1618篇
  2002年   1102篇
  2001年   938篇
  2000年   706篇
  1999年   511篇
  1998年   432篇
  1997年   374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61篇
  1994年   219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血清IGF-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GnRH-a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症状以及对血清IGF-1、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 7%(P<0. 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 7%(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HMGB1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HMGB1水平均有所改善,并且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过程当中,采用米非司酮联合GnRH-a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复发率,增加妊娠率,使血清IGF-1、HMGB1水平得以改善,控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增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方琪 《当代医学》2016,(14):26-2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中的临床诊治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4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复发,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避免其复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正>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局部血管以及子宫内膜腺体组成,是突入宫腔的蒂性赘生物。其临床表现有异常子宫出血、月经量多、痛经、不孕、经期延长等,多发于育龄期女性,临床发病率较高。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发病机理及诊疗方法,本文将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相关因素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子宫内膜息肉(EPs)的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用一般资料、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139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89.51±8.53)分,与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婚姻状况、工作状态、服药种类、出院指导质量为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有待提高,患者感知的个人状态得分不理想;护士应鼓励患者配合进行早期康复,强化出院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康复信息,满足患者及其家属需求,提高出院准备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安宫黄体酮20 mg/d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痛经、月经不调或腹部不适等症状缓解情况,随访一年记录复发率和妊娠率。结果:两组患者痛经、月经不调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研究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一年,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优于安宫黄体酮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微刺激术是指通过对子宫内膜的局部机械性轻微损伤,诱导其自身修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胚胎着床率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活检及刮匙搔刮。单独宫腔镜检查也可视为子宫内膜轻微刺激的一种方式,其对提高着床率也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可改善胚胎移植的结局,仍有对此持相反的观点者,在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且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从子宫内膜微刺激术的概念、机制探讨、临床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总结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及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7~1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EMs患者,术中分别留取新鲜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随机选取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治疗的非EMs患者42例,术中留取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ON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应42例石蜡组织中RON蛋白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RON蛋白和E-cadherin的相关性。结果EMs异位内膜组织RON mRNA及RO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组织(P<0.001),且异位内膜组织中RON mRNA及RO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01)。在同一标本中RON蛋白和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结论RON的过度表达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RON和E-cadherin的异常对判断EM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ON可能成为诊断治疗EM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孕患者人工流产后采用盆底电生理治疗对其子宫内膜受损情况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在2018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早孕人工流产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在人工流产后行常规方法(常规组150例)和盆底电生理治疗(实验组150例),对比分析盆底电生理治疗对于患者子宫内膜受损情况的修复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再次妊娠率(33.33%)相比常规组(16.67%)较高,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1.11%,两组数值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首次月经复潮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数值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盆底电生理治疗效果显著,既可以整体改善早孕患者人工流产后的子宫内膜修复效果,又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