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0篇
  免费   2294篇
  国内免费   1477篇
耳鼻咽喉   130篇
儿科学   276篇
妇产科学   236篇
基础医学   2084篇
口腔科学   458篇
临床医学   2654篇
内科学   2749篇
皮肤病学   195篇
神经病学   1007篇
特种医学   9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270篇
综合类   4264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620篇
眼科学   652篇
药学   2251篇
  26篇
中国医学   1454篇
肿瘤学   1812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824篇
  2021年   1240篇
  2020年   896篇
  2019年   711篇
  2018年   713篇
  2017年   720篇
  2016年   620篇
  2015年   953篇
  2014年   1187篇
  2013年   1258篇
  2012年   1930篇
  2011年   1932篇
  2010年   1358篇
  2009年   1176篇
  2008年   1354篇
  2007年   1187篇
  2006年   1106篇
  2005年   1004篇
  2004年   796篇
  2003年   794篇
  2002年   673篇
  2001年   478篇
  2000年   369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0篇
  1973年   8篇
  1971年   16篇
  197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essons Learned
  • The overall safety profiles of ipilimumab 3 mg/kg and 10 mg/kg administered every 3 weeks, were consistent betwee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patients from previous U.S. ipilimumab monotherapy studies. No new safety signals were identified.
  • The mean systemic exposures to ipilimumab (assessed by first dose area under the curve during the dosing interval and maximum serum concentration) were numerically lower in the Chinese patient population than in U.S. patients for both 3 mg/kg and 10 mg/kg doses; however, the range of ser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Chinese and U.S. populations overlapped (3 mg/kg and 10 mg/kg), suggesting that ipilimumab pharmacokinetics was ethnically insensitive in this study.
BackgroundThis phase I, open‐label study assessed ipilimumab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K), immunogenicit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metastatic, recurrent malignant melanoma (MM) 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MethodsOf 39 patients enrolled, 25 received ipilimumab (11 patients received 3 mg/kg, and 14 patients received 10 mg/kg). Reasons for not receiving treatment were withdrawal of consent (3 patients), no longer meeting the criteria (10 patients), and one recorded as “other.” During the induction phase, patients received ipilimumab (3 mg/kg, i.v.), on day 1 of a 3‐week cycle, to a maximum of four doses or progressive disease (PD). During the maintenance phase at week 24, patients received ipilimumab (3 mg/kg, i.v.) on day 1 of a 12‐week cycle, to a maximum of 3 years or PD. Considering the co‐primary safety and PK endpoints, the successive dosing required nine patients with two or fewer dose‐limiting toxicities during the 42‐day observation period to proceed with a new cohort of nine patients at 10 mg/kg.ResultsIpilimumab safety and PK profiles were similar in Chinese and predominantly White populations. Ipilimumab was well tolerated. Most adverse events (AEs) were grades 1–2 and experienced by 11 patients treated with 3 mg/kg and 14 patients treated with 10 mg/kg. There were no new safety concerns. Incidence of anti‐ipilimumab antibodies was low (1 of 10 in the 3 mg/kg patients and 2 of 13 in the 10 mg/kg patients) and without safety implications. In the 3 mg/kg group, 8 of 11 patients had PD. In the 10 mg/kg group (all NPC, 0 MM patients), 11 of 14 patients had PD. Three patients had stable disease (one at 3 mg/kg and two at 10 mg/kg).ConclusionIpilimumab was well tolerated in Chinese patients, showing similar safety and PK to previous studies in predominantly Whit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2.
张艺嘉  樊珂  崔小数  曹珊 《中医学报》2020,35(9):1908-1912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治疗方法可归于四类,即活血化瘀、化痰调脂、痰瘀同治、扶正祛邪,研究者辨证施治,多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重复性差,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其次,对专家经验方及中药复方研究不够深入,临床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再次,目前的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主要集中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对斑块易损性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为治疗提供更加明确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证据;同时,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模式,以中医宏观辨证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参考现代中药药理实验结果选药组方,扩大辨证选药思路,加强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其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鉴定和作用机制研究,并将传统组方理论与针对发病机制的对病治疗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此外,应不断深入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结合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科学,积极研究中医药的药效学基础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4.
文题释义:股骨头坏死中日友好医院分型的有限元分析:根据李子荣等提出的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建立股骨头坏死三维模型,分为 M型(内侧型)、C型(中央型)和 L型(外侧型),其中 L型包括L1型(次外侧型)、L2型(极外侧型)和 L3型(全头型)。通过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分型的保髋治疗提供了一定力学依据,显示外侧柱的存留是精准预防塌陷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力学基础。 腓骨支撑坏死股骨头保髋手术:是对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需要保留股骨头患者进行的一种手术方式。首先需对股骨头进行髓芯减压,清除一定坏死骨,空腔填塞松质骨(髂骨为主),打压结实后植入腓骨(异体或自体)支撑,给坏死区的提供力学支撑及生物学修复,预防股骨头进一步坏死及塌陷。 背景:研究报道股骨头坏死的保髋疗效与外侧柱存留密切相关,中日友好医院分型是根据三柱结构确立的,对股骨头塌陷的预测准确性高。 目的:建立股骨头坏死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各分型仿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各分型腓骨植入的力学变化,探讨外侧柱存留对保髋疗效的意义,为该分型的塌陷精准预测提供基础。 方法:建立正常股骨头、中日友好医院分型(M型、C型、L1型、L2型、L3型)股骨头坏死及其腓骨植入3组11种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观察各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值、最大位移值及股骨头内部载荷传递模式。 结果与结论:①坏死组位移最大,应变最大,且因坏死分型不同而位移不同,位移变化如下:M型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强度TEAS组、中强度TEAS组、高强度TEAS组和电针组,每组17例。4组术后在镇痛泵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同强度的TEAS或电针治疗。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4组术后CD3﹢和CD4﹢T淋巴细胞、NK细胞、血清IgM、血清IgG的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48 h低强度TEAS组和高强度TEAS组的CD3﹢和CD4﹢T淋巴细胞、NK细胞、血清IgM的水平均低于电针组(P<0.05);中强度TEAS组和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CD8﹢T淋巴细胞、CD4﹢/CD8﹢以及血清IgG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强度TEAS能够有效改善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教学查房在ICU教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定2018年1月-2019年1月来本院实习的100例学生,按照教学查房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前者采用传统教学查房方法,后者采用针对性教学查房方法。通过出科操作考试及理论考试后,比较2组实习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指标。结果教学结束,观察组实习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94.11±3.54)分、理论考核成绩(85.74±5.39)分均高于对照组实习学生(P<0.05)。结论针对性教学查房方法可有效提高实习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改善其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8.
9.
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构成视神经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受到多种因素的损伤,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眼压升高。由于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尚不能直接治疗,根据目前提供的唯一已知可治疗的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升高的眼压,而眼压与房水流出通道的功能息息相关。这些方面的药物均可以影响青光眼的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青光眼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新型抗青光眼药物也应运而生,为眼科医师提供新的选择。本文将对国内外新型抗青光眼药物从机制、药理特点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来说,都很难接受。目前,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PJI诊断的准确性较低。传统的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易受全身情况的影响,导致特异性不高。为了正确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诊断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关节滑液炎性标志物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被研究证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关节滑液CRP、-防御素、白细胞酯酶、PCR技术等被广泛研究,期望能从中找到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特异性指标,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