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TEN及Bcl-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宝民  孙光  畅继武  韩瑞发  王文成  马腾骧 《天津医药》2006,34(12):844-845,I0004
目的:探讨PTEN及Bcl-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生物素-霉复合物(SP)方法检测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7例正常黏膜组织中PTEN及Bcl-2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的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G1、G2、G3肿瘤PTE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80.4%、73.3%,浸润性肿瘤和表浅性肿瘤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4%和93.8%,说明PTEN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2)G。、G2、G3肿瘤Bcl-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4.2%、57.14%、66.67%,浸润性肿瘤和表浅性肿瘤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3%和43.8%,说明Bcl-2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3)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和临床分期进展,PTEN蛋白阳性率呈下降,Bcl-2表达呈增高趋势,二者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PTEN的抑癌作用可能与Bcl-2有关.二者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同时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BCG对膀胱粘膜结构的影响及肿瘤超微病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技术对20例浅表膀胱肿瘤BCG治疗前后粘膜结构,肿瘤超微结构及Hela细胞表面结构的影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BCG灌注后,膀胱粘膜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粘膜层次变薄,粘膜下可见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肉芽肿与非干酷淋巴细胞团形成。  相似文献   
3.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NM23)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转移基因之一.现在已经发现NM23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NM23-H1、NM23-H2等重要的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表明NM23基因表达与实体瘤转移抑制有关,在很多实体瘤中可以作为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随着对NM23基因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已经发现了一些NM23肿瘤转移抑制通路上下游的相关调控分子,为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NM23基因转移抑制通路研究的新近展,提出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NM23)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转移基因之一.现在已经发现NM23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NM23-H1、NM23-H2等重要的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表明NM23基因表达与实体瘤转移抑制有关,在很多实体瘤中可以作为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随着对NM23基因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已经发现了一些NM23肿瘤转移抑制通路上下游的相关调控分子,为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NM23基因转移抑制通路研究的新近展,提出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NM23)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转移基因之一.现在已经发现NM23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NM23-H1、NM23-H2等重要的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表明NM23基因表达与实体瘤转移抑制有关,在很多实体瘤中可以作为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随着对NM23基因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已经发现了一些NM23肿瘤转移抑制通路上下游的相关调控分子,为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NM23基因转移抑制通路研究的新近展,提出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NM23)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转移基因之一.现在已经发现NM23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NM23-H1、NM23-H2等重要的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表明NM23基因表达与实体瘤转移抑制有关,在很多实体瘤中可以作为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随着对NM23基因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已经发现了一些NM23肿瘤转移抑制通路上下游的相关调控分子,为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NM23基因转移抑制通路研究的新近展,提出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敏  韩瑞发  雷铭德  杨宇明  谢林国 《天津医药》2012,40(6):540-542,64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腺性膀胱炎(CG)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CG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5例正常膀胱黏膜定为对照(A)组,43例未复发CG定为治愈(B)组,13例复发和癌变的CG定为进展(C)组;检测3组IL-6、IL-17和TGF-β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些因子与CG发病及进展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及C组IL-6、IL-17和TGF-β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因子与CG发病(rs分别为0.431、0.545、0.354,P0.05)和进展(rs分别为0.426、0.333、0.288,P0.05)呈正相关;IL-17分别与IL-6、TGF-β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97、0.961,P0.05)。结论:IL-6、IL-17和TGF-β可能在CG的发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HPA-3基因多态性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GPⅡbHPA-3基因多态性.转归不良定义为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结果 共纳入2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9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急性缺血性卒中组bb基因型(45.09%对15.06%;x2=40.618,P<0.001)和b等位基因(63.84%对33.67%;x2 =50.064,P<0.001)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838,95%可信区间2.653~ 12.843;P<0.001).在各TOAST亚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bb基因型(x2=10.912,P=0.028)和b等位基因(x2 =11.801,P=0.019)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转归不良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患者构成比(64.52%对29.63%;x2=29.456,P<0.001)以及bb基因型(66.13%对37.04%;x2=17.422,P<0.001)和b等位基因(75.00%对59.57%;x2=9.252,P=0.002)频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842,95%可信区间1.782~8.283;P =0.001).结论 bb基因型可能是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和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5年13年间我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果12例均手术切除,术后恢复顺利。随访4个月至9年,平均4年,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肾嫌色细胞癌(附15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男 10例 ,女 5例。年龄 4 7~ 74岁 ,平均 5 7岁。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 :pT1N0 M0 6例 ,pT2 N0 M0 5例 ,pT3bN0 M0 2例 ,pT1N2 M0 1例 ,pT2 N2 M0 1例。病理分级 :G2 10例 ,G3 5例。 11例获随访 ,随访 2~ 31个月 ,平均19个月 ,1例死于心脏病 ,1例局部复发 ,9例无瘤生存。 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肾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肾嫌色细胞癌的首选方法。与同期、同级的其他类型肾癌相比 ,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