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铸造桩核烤瓷全冠在后牙残冠和残根修复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铸造桩核烤瓷全冠在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后牙残根、残冠的164颗牙,在修复前行完善根管治疗术,再采用铸造桩核烤瓷冠的方法修复缺损。通过3~24个月的复查结果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该修复体固位力强,边缘密合性好且耐磨,经过修复后2年复查,有效率达95.12%。结论:铸造桩核烤瓷全冠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后牙残根、残冠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静态与动态加载下仿生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和疲劳行为,为研发能有效地转移应力至周围骨组织的新型种植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AD(Pro/E Widefire 2.0)软件建立颌骨和钛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全致密型(1号)和仿生型(2号)两种结构钛种植体,采用Ansys Workbench 10.0软件分析静态与动态加载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并对2号种植体进行疲劳行为分析。结果:在相同载荷下,1号和2号种植体在皮质骨区均为高应力区,2号种植体界面最大应力值、高应力区域面积、根端区最大应力值均低于1号种植体,从上至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呈均匀递减趋势。动态加载的界面应力比静态的界面应力高17.15%。两种加载方式下,两种种植体在皮质骨区界面最大应力值无差别;在松质骨区, 1号的界面最大应力值比2号高75.97%;在根端区,1号的界面最大应力值比2号高22.46%,种植体界面最大应力远小于纯钛的屈服强度。2号种植体颈部皮质骨边缘的最大应力值比1号高7.85%,皮质骨边缘的最大应力值未达到皮质骨的屈服强度。预载50~300 N动态载荷,致密芯的安全系数均在10以上,随载荷加大,多孔层的界面应力呈线性增加,动态加载轴向300 N 和颊舌向45°25 N时,多孔层界面最大应力为11.38 MPa。结论:仿生型种植体有利于松质骨区及根端区界面应力转移到周围骨组织,其几何结构设计能耐受正常咀嚼的疲劳载荷,是安全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牵张成骨术延长腭裂模型犬的腭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方法 :在腭裂模型犬实验侧行经典模式的牵张成骨术。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 7、18、60d取印模 ,灌注石膏模型。于术后 60d处死所有动物 ,制作头颅新鲜骨标本。在石膏模型和新鲜骨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结果 :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错牙合畸形 ;实验结束时 ,上颌骨的两侧结构保持对称。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延长腭裂模型犬的腭部时 ,对咬合关系及上颌骨短期内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4种骨质中两后牙同时缺失时种植体两单冠与联冠修复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和最大位移值,为4种骨质中两后牙缺失时最佳种植修复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建立8个含双种植体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第一、第二磨牙区各植入一枚种植体(直径4.0mm、长13mm光滑圆柱形及直径4.8mm、长10mm螺纹圆柱形种植体),采用垂直分散加载100N及颊舌向倾斜45°分散加载45 N,分析种植体-骨界面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及最大位移值结果:同种骨质中不同修复方式时,最大Von-mises应力值V_单>V_联。最大位移值D_单>D_联。结论:联冠修复方式优于两单冠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5.
充气式硅橡胶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充气式硅橡胶赝复体的制备方法,探讨其在单侧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单侧上颌骨缺损且张口不受限患者,采用分层法获取缺损区模型,对单侧上颌骨缺损伴张口受限的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上颌骨缺损区三维实体模型,再采用高温硫化法制备医用硅橡胶赝复体外囊,改良软组织扩张器为内囊,采用磁性固位体连接赝复体与义齿。结果:14例上颌骨缺损修复,其中8例为单侧上颌骨缺损且张口不受限患者,6例为单侧上颌骨缺损伴中度张口受限患者,4例张口不受限患者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赝复体修复,其余均采用充气式硅橡胶赝复体修复,戴用赝复体1个月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并随访1-3年,硅橡胶赝复体均固位良好,面部外形、语音和咀嚼功能均恢复良好,取戴方便,软硬组织面均无红肿糜烂。结论:充气式硅橡胶赝复体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单侧上颌骨缺损伴中度张口受限患者常规赝复体固位不良及取戴不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牵张成骨修复犬腭裂愈合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截骨牵张联合缝牵张修复犬腭裂中两侧骨岛在中线区愈合的机理。方法: 健康杂种幼犬6只,建立人工Ⅱ°腭裂模型3~4周后沿腭外侧缝内侧1mm纵行切开腭骨水平板,腭横缝区不截骨,立即以250~280g力持续向内侧和后方牵张至硬腭裂隙关闭,裂隙关闭1周后进入保持期。分别于牵张结束即刻、1、2、4、8、12周处死,采用直接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方法评价中线区愈合情况。结果: 牵张5~7d后人工裂隙逐渐关闭,两侧骨岛后移,硬腭平均延长4.78mm。两侧骨岛后份在5~8mm长腭中线上呈叠瓦状重叠,表面粘膜受压凹陷,逐渐融合,4周时出现新生骨桥连结;其前方15~18mm的裂缘粘膜变薄,于正中相互接触,但并未发生组织融合。结论:截骨牵张联合缝牵张可使两侧腭裂裂缘在中线区后分发生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截骨牵张联合骨缝牵张对腭裂修复近期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幼犬6只,建立Ⅱ°腭裂模型,3~4周后沿腭外侧缝内侧1 mm纵行切开腭骨水平板,腭横缝区不截骨,立即以250~280 g力持续向内侧和后方牵张至硬腭裂隙关闭,裂隙关闭1周后进入保持期。分别于牵张结束即刻、1、2、4、8、12周处死动物,对牵张过程中咬合关系的变化进行观察,对牵张前后上颌牙列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犬牵张5~7 d后人工裂隙逐渐关闭,牵张过程中上、下颌咬合关系稳定,上颌牙弓左、右对称,上颌牙弓长度、宽度较术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截骨牵张联合缝牵张不会导致咬合关系的改变,但对颌骨形态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骨量测定方法在上颌骨骨量测定中的应用价值,为上颌骨牙种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工直接测量(DM)法、螺旋CT测量法、X线曲面体层(OP)测量法对15副头颅标本的牙槽骨高度、宽度进行测量,比较研究螺旋CT与OP骨高度值及骨宽度值的失真率;并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上对上颌窦底壁、上颌唇(颊)侧骨板的骨质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显示上颌骨骨质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测量缺牙区骨量以及与邻牙、上颌窦等的距离等方面优于DM法和OP法。结论:螺旋CT对上颌骨牙种植术的骨量测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涎腺肿瘤细针吸取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涎腺肿瘤细针吸取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细针穿刺技术穿刺手术切除新鲜的 6 5例涎腺肿块组织 ,取FNA标本涂片 ,苏木精 -曙红 (HE)染色 ,作细胞学检查 ;残留于注射器内细胞用PBS液冲洗离心后 ,取沉淀物用银染 -TRAP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 ;肿块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17例FNA标本涎腺肿块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 ,其中 14例 (82 % )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 13例细胞学检查为不典型或不能确诊 ,有 7例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 ,随后组织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 ,而 6例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阴性标本有 5例最后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肿块。 35例细胞学诊断为良性或取材不满意的FNA标本 ,有 4例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而病理学检查有 2例为恶性肿瘤。结论 :FNA标本端粒酶检测诊断效率 (89.2 % )优于细胞学检查 (6 6 .2 % ) (U =3.15 >2 .5 8,P <0 .0 1) ,端粒酶活性检测是对FNA细胞学检查存在假阴性的补充检查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指标 ,特别是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的恶性肿瘤FNA标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