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二氧化碳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1-06,没有语言限制.所有关于结肠镜检查中应用二氧化碳注入对比空气注入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被纳入,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并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R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3号染色体遗传学改变的特点,以及对定位于13q14.2基因座位点抑癌基因RB1的影响。方法 32例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10例;B组HBV(+)/AFB1(-)10例;C组HBV(-)/AFB1(+)6例;D组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包括13号染色体在内的23对染色体区段的变化情况,并通过RT-PCR检测RB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32例中有15例染色体13q14.2发生缺失,缺失率为46.9%(15/32)。13q14.2缺失的发生频率在A组、B组、C组、D组中分别为80.0%(8/10)、50.0%(5/10)、33.3%(2/6)和0%(0/6)。其中A组分别与C组、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显示RB1mRNA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在13q14.2缺失组中显著低于13q14.2无缺失组(P=0.003)。结论染色体13q畸变在HCC中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其中13q14.2的缺失可能与HBV和AFB1双暴露的协同作用有关,HCC中13q14.2的缺失是导致RB1基因失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中使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48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A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术中雷替曲塞腹腔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2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腹腔引流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年及2年生存率高于B组(P0.05)。结论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中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安全有效,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的2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多种癌症基因数据库构建胃癌自噬相关基因(ARGs)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从人类自噬数据库和GSEA分子特征数据库获得自噬基因,与GEO数据库得到的胃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从而筛选出胃癌ARGs。对胃癌ARGs进行富集分析及通路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关键ARGs,应用R语言进行生存曲线分析、构建列线图及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 从多种数据库下载得到胃癌差异表达基因和自噬基因,从中筛选出102个重合基因即胃癌ARGs,Lasso回归和COX多因素分析筛选最终得到2个关键ARGs,即DYNC1I1、RNASE1。基于两个基因建立1、3、5年生存期预测模型和诺莫列线图校正曲线,C值为0.68,提示该模型有相对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DYNC1I1、RNASE1两个关键ARGs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胃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1)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C=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 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①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TEN 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D=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 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 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8月,我的两名研究生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有学习经方时的疑惑,有对经方的思考,内容涉及到经方现代化、经方方证药证理论、经方的剂量、剂型、煎服法、经方的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我均一一作了解答。经整理汇编后,以《师生网谈》为题发表在2005年3月的《中国中医药报》,后又被日本《中医临床》杂志连载。此次应责刊之邀,我又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和补充,仅供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