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MR集合序列(MAGiC)定量参数对于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axSpA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行骶髂关节MR扫描,对比常规T1WI及短时翻转恢复(STIR)序列图像所示病理性脂肪沉积及骨髓水肿(BME),比较MAGiC T1-mapping、T2-mapping和质子密度(PD)-mapping定量图所示骶髂关节病理性脂肪沉积及BME与S2-3骶孔间正常骨髓(正常对照)的T1、T2及PD值差异。结果 共纳入28例axSpA患者。常规T1WI及STIR图像显示24例存在48处骶髂关节病理性脂肪沉积,23例存在57处BME。病理性脂肪沉积的T1值[(477.37±5.60)ms]低于正常骨髓[(614.65±17.83)ms,t=-6.952,P<0.05],T2值及PD值[(103.26±2.42)ms、(113.93±4.27)pu]均高于正常骨髓[(83.30±2.28)ms,78.30(62.50,84.00)pu,t=5.858,Z=-3.440,P均<0.05)]。BME的T1、T2、PD值分别为(2 617.92±176.85)ms、[101(94.00,96.90)]ms和(89.70±3.78)pu,均高于正常骨髓[(614.65±17.83)ms、(83.30±2.28)ms和78.30(62.50,84.00)pu,t=11.219、Z=-4.031、-2.266,P均<0.05]。结论 MAGiC定量参数有助于评价axSpA骶髂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对一带教模式在临床专业住院医师的放射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期间所有放射科轮训的临床专业住院医师79名。实施多对一带教模式之前的设为对照组,实施后的设为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一对一带教模式,实验组实施多对一带教模式。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出科测评成绩及轮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测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01),有利于获取影像知识、确立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及增强团队协作能力(P<0.01),但是在增强医患沟通能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对一带教模式能够调动放射科医技护的教学能动性,有效利用时间,提升教学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AGiC STIR序列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的AS患者2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骶髂关节MR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在斜冠状面图像上将每个骶髂关节分为4个区域。两名从事骨肌影像诊断的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MERGE)序列在骶髂关节(SIJ)软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SIJ软骨行MERGE、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脂肪抑制(PDWI-FS)、T2WI脂肪抑制(T2WI-FS)和T1WI脂肪抑制(T1WI-FS)序列成像,比较MERGE序列与其他各序列图像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和SNR、CNR。结果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CNR和SNR与3D-FSPGR序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DWI-FS、T2WI-FS、T1WI-FS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胰腺癌在磁共振(MRI)的表现,探讨MRI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胰腺癌患者的MRI资料,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总结磁共振诊断胰腺癌的经验。结果:本组56例胰腺癌患者31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腺癌26例,腺鳞癌5例。25例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转移而放弃手术治疗,经病理组织活检而确诊。MRI检出53例,诊断符合率为94.6%(53/56)。误诊3例。结论:MRI检查对胰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动态增强与DSA影像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经兴  李勇  洪国斌  骆江红  陈耀庭  许林锋  梁碧玲 《癌症》2008,27(11):1186-1189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其影像学诊断仍有因难.本研究拟探讨FNH的MRI动态增强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以提高FNH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MRI和DSA影像资料.MRI检查26例,其中,平扫后普通增强扫描11例,动态增强扫描15例;DSA检查10例.结果:MRI动态增强扫描15例18个病灶动脉期呈显著强化,强化持续至延迟期仍高于或等于肝实质.11个病灶显示中央瘢痕.中央瘢痕在门脉期开始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18个病灶均为动脉期迅速升高,门脉期至延长期缓慢下降,呈速升-缓降型.DSA检查10例13个病灶表现为动脉血供丰富.8个病灶供血动脉分支进入病灶后呈辐射状向周围发散.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更能敏感显示FNH中央瘢痕组织信号.FNH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征表现为速升-缓降型.FNH的DSA特征为供血动脉分支进入病灶后呈辐射状向周围发散.MRI动态增强和DSA检查可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动脉灌注吉西他滨(Gemcitabine,商品名健择)和5-氟尿嘧啶(5-FU)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后选择性置管于胰腺癌的供血动脉,灌注吉西他滨1000mg/m^2;之后行内生场热疗,热疗同时经动脉留置导管灌注卡铂400mg/m^2;热疗后,用输液泵经动脉留置管灌注5-FU 1g,连用2d。随访观察客观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患者的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8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22.20%,临床受益反应为44.40%,Kaplan-Meier法计算6、9和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和33.33%,频数分布法计算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经动脉灌注吉西他滨和5-FU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耐受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影响中晚期胰腺癌预后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中晚期胰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2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两组间的生存率曲线比较的假设检验采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临床分期和化疗方式与中晚期胰腺癌的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临床分期和化疗方式可作为判断中晚期胰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9.
介入处理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并动静脉瘘的机理、介入治疗前后血流改变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介入处理105例中36例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流DSA表现及其临床价值。中央型12例,周围型24例。门静脉均见癌栓。30/36例完全阻断血流后行TACE,栓塞前、中、后用碘油、明胶海绵、无水酒精或弹簧圈对AVS填塞。6/36例未能完全阻断血流行TAI术,均为AVS不成功或不能够填塞阻断血流。结果全部病例DSA均可以完全显示AVS的部位、类型及血流改变程度。30/36例可完全填塞AVS阻断血流后有效行TACE。6/36例未能填塞AVS及阻断血流仅行TAI。结论DSA能够直接、全面显示AVS部位、类型及血流改变程度。对于轻中度AVS可阻断血流后行TACE安全,对重度流量大的仅行TAI。  相似文献   
10.
CT扫描往往存在过多的、不必要的辐射[1,2].自从Naidich等[3]1990年首先提出低剂量CT这一概念以来,CT低剂量扫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颅脑、女性盆腔、副鼻窦和肺癌筛查等诸多方面[4-7],然而应用于腰椎者则少见报道.本研究将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腰椎检查中,并将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与传统扫描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腰椎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