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40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高,术后膀胱内灌注治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肿瘤治愈率.选择有效的灌注药物、提高药物的浓度、增加药物的敏感性,均可提高疗效,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 (FN)在膀胱癌化疗药物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将T2 4膀胱肿瘤细胞分别接种于包被FN、牛血清蛋白 (BSA)的培养板上孵育 2 4h ,加入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作用 2h ,用MTT比色法检测作用后不同时间肿瘤细胞的存活率 ,用ANNEXINⅤ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FN黏附的膀胱肿瘤细胞在不同浓度MMC作用 2h、12h和 2 4h后的平均存活率为 6 8.3%、4 5 .7%及 5 9.1% ,与BSA黏附的膀胱肿瘤细胞平均存活率 4 5 .0 %、2 1.3%、2 6 .6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FN黏附的膀胱肿瘤细胞在不同浓度MMC作用 2h和 12h后平均凋亡率分别为 1.4 %和 1.0 % ,而BSA组的细胞平均凋亡率为4 .9%和 8.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与FN黏附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MMC的敏感性下降 ,细胞存活率增高 ;FN能抑制MMC引起的膀胱肿瘤细胞凋亡 ,产生药物耐受。  相似文献   
3.
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高,术后膀胱内灌注治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肿瘤治愈率.选择有效的灌注药物、提高药物的浓度、增加药物的敏感性,均可提高疗效,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阴茎折断伤的病因和诊治。方法 对2l例阴茎折断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致伤原因以粗暴性交13例,手淫5例,跌伤、撞击伤各l例,拒绝说明原因l例。B超确诊12例,阴茎海绵体造影确诊l例。12h内手术13例,超过12h手术3例,保守治疗5例。12h内手术组有2例发生阴茎白膜硬结,术后性功能正常;超过12h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各有l例和2例并发阴茎硬结、阴茎成角畸形和勃起功能障碍。结论 阴茎折断致伤原因以粗暴性交和手淫为主;B超检查是诊断阴茎折断首选方法;早期手术能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术中采用纵行小切口容易准确找到白膜破裂位置,且创伤小,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妇女压力性尿失禁(females 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女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癌基底膜中层粘蛋白,胶原蛋白Ⅳ与纤维连接蛋白分布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35例膀胱移行上皮癌和3例低分化鳞状上皮癌肿瘤组织基底膜层粘蛋白(LN),胶原蛋白Ⅳ(ColⅣ)和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与分布,结果病理级别高,浸润性生长的膀胱移行上皮癌,基底膜LN,ColⅣ和FN一样,阳性染色少,分布不连续,反之,病理级别低,非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基底膜LN,ColⅣ也和F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导致机体感染的可能性及测定尿液内毒素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16 4例上尿路结石病人分成 5组。A组 :4 8例肾结石病人 ,结石 1- 4枚 (直径均≤ 2cm)。B组 :2 4例肾结石病人 ,结石 1- 3枚 (直径均 >2cm)。C组 :2 2例肾结石病人 ,结石 1- 3枚 ,伴 1- 2枚输尿管结石。D组 :51例输尿管结石病人 ,结石 1- 3枚 (直径为 0 5- 1 2cm)。E组 :19例复杂性肾结石病人。除A组外均有不同程度尿流梗阻。ESWL治疗前均无尿路感染。所有患者ESWL治疗前后取血、尿作细菌培养及以鲎试验测内毒素浓度。结果 所有病人ESWL治疗前、后血液内毒素浓度均无显著性变化 ,血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B、C和E组ESWL治疗后尿液内毒素均较治疗前显著性升高。A和D组ESWL治疗前后尿液内毒素浓度均无显著性改变。ESWL治疗后B、C和E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较A和D组显著升高 ,或非常显著升高。结论 直径≤ 2cm、对引流系统无明显影响的肾结石或直径 0 5- 1 2cm的输尿管结石 ,ESWL治疗导致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但复杂性、直径 >2cm的肾结石、或肾结石伴输尿管结石 ,即使ESWL治疗前无菌尿症 ,ESWL导致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大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另外 ,尿液内毒素测定是诊断ESWL病人泌尿系是否感染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比较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ureterocopic lithotripsy,UR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和中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49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段结石255例,中下段结石243例,对比观察两种结石治疗的疗效.结果 一次碎石成功率为88.6% (441/498).其中上段、中下段结石一次碎石成功率分别为83.1%(212/255)和94.2%(229/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史者316例、348例.一次碎石成功率为88.0% (278/316),无ESWL史者182例213侧,一次碎石成功率为91.8%(167/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失败共32例32侧,为结石上移入肾盏.手术时间15~130min,平均(41.4±25.6)min,中下段结石组手术时间为(21.39±6.15) min,明显少于上段结石组(37.52±16.4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2 ~15d,平均(4.7±2.6)d.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热68例,无输尿管穿孔、撕裂、远期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疰.两组术后3周进行KUB平片复查,中下段结石组结石排净率为97.9%(238/243),上段结石组结石排净率为91.0%(232/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输尿管经钬激光碎石术对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碎石成功率、结石排净率、手术时间方面优于上段结石,经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是目前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1概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是在传统腹腔镜基础上的革命性突破,这项技术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三维立体手术视野、机械臂多关节、多自由度活动所带来的高精确度动作和人机分离、远程操控、降低术者疲劳度等优势[1-2],是传统腹腔镜技术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在泌尿系统手术中以病变部位深或缝合技术要求高的术式,如前列腺癌根治、上尿路整形以及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  相似文献   
10.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在不同年龄人群均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由于病因不明,改善OAB症状的传统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仍局限于部分人群。近来一些新疗法逐渐进入临床,例如肉毒碱A注射、超强辣素、β3受体激动剂和骶神经调节等。本文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