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凋亡及COX-2表达与信号转导子和激活子3(STAT3)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明确以JAK2/STAT3为靶向的信号转导在Eca-109细胞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将JAK2抑制剂AG490作用于Eca-109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DNA琼脂糖电泳法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JAK2、p-JAK2、p-Stat3及COX-2的蛋白表达变化;RT-PCR 检测COX-2 mRNA的变化。结果 AG490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ca-109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抑制JAK2/STAT3通路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地下调p-JAK2及p-Stat3蛋白的表达(P <0.05),并下调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P <0.05)。结论 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调控AG490对Eca-109细胞作用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最终通过下调COX-2表达影响Eca-109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2.
3.
王莹  吴文娟  钟志伟  刘俊茹  石娜  杨建柱 《河北医药》2009,31(10):1193-1194
目的探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与软骨肉瘤的诊断。方法分析13例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和2例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病理切片为HE染色,其中3例做免疫组化检验。结果软骨粘液样纤维瘤X线显示“咬饼样”骨质缺损,镜下可见边界清或融合的小叶状结构;软骨肉瘤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病灶内有细小钙化,镜下肿瘤细胞异型,确乏典型小叶状结构。结论X线发现病灶内出现细小钙化且病理组织学确乏典型小叶状结构时,高度支持软骨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30例AIHA患者治疗前后和1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GFβ1和IL-10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30例AIHA患者治疗前血浆TGF-β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194.41±22.36)ng/L vs(285.01±15.50)ng/L(P〈0.01),治疗后血浆TGF-β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246.43±26.52)ng/L(P〈0.01),但仍低于正常人(P〈0.01)。AIHA患者治疗前血浆IL-10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111.44±12.04)ng/L vs(53.77±5.76)ng/L(P〈0.01),治疗后血浆IL-10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67.05±17.27)ng/L(P〈0.01),但仍高于正常人(P〈0.01)。AIHA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TGF—β1的水平与治疗无效者比较明显升高(264.93±9.69)ng/L vs(207.50±16.53)ng/L,(256.96±8.35)ng/L vs(207.50±16.53)ng/L(均P〈0.01),但都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IL-10水平与治疗无效者比较均明显降低(57.91±4.54)ng/L vs(96.54±4.74)ng/L,(57.43±5.12)ng/L vs(96.54±4.74)ng/L(均P〈0.01),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IL-10水平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者IL-10的水平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升高(96.54±4.74)ng/L vs(53.77±5.76)ng/L(P〈0.01)。结论AIH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GF-β1和IL-10水平的变化,提示TGF-β1和IL-10可能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25例AIHA患者治疗前后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了检测。结果25例AIHA患者治疗前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4.47±2.11)%VS(9.82土2.98)%(P〈0.001),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7.60±2.50)%VS(4.47±2.11)%(P〈0.001),但仍低于正常人,(7.60±2.50)%VS(9.82±2.98)%(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明显升高,(9.55±2.36)%VS(5.68±2.67)%(P〈0.05),无效组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正常时照组比较仍然降低,(5.68±2.67)%vs(9.82±2.98)%(P〈0.01)。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有效治疗后得到恢复,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primary pigmentednodular adrenocortical disease,PPNAD)是皮质醇增多症的一种罕见类型,表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非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现将我院收治姐弟2例患者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例1.女,36岁。因右肾上腺切除术后14年、乏力2年于200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黄素和抗坏血酸在体内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诱发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动物实验,应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分析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对DON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的影响。结果:FCM检测结果表明,4mg/kgDON可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其凋亡率为13.73%±1.53 %。核黄素 (1.25-10mg/kg)和抗坏血酸 (25-100mg/kg)预处理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DON组 (P <0.05),但不同剂量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组间凋亡率无明显差异。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亦证实,DON处理组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有的“梯状条带”,而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均未出现“梯状条带”。给予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的各DON处理组细胞增殖指数与DON处理组细胞增殖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核黄素和抗坏血酸均可一定程度抑制DON体内对小鼠胸腺细胞的致凋亡作用,但对DON抑制胸腺细胞增殖的作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3种真菌毒素诱发NIH小鼠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我室对河北省肿瘤高发区居民饮食真菌毒素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 ,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 ,ST )、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AFG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DON)均是肿瘤高发区当地居民饮食中的优势污染真菌毒素。应用高发区真菌毒素污染食物或含有ST、AFG1的真菌培养物可诱发多种实验动物肺癌发生。同时体外研究也表明 ,ST对人胚肺细胞具有致癌作用。为在整体水平进一步研究ST和AFG1的致癌作用 ,本研究采用…  相似文献   
9.
杂色曲霉素是我国肿瘤高发区粮食中的优势污染霉菌毒素。为探讨杂色曲霉素 (ST)对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ST作用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H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血细胞介素Ⅱ (IL 2 )的分泌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 ( 0 0 3 12 5~ 2mg L)ST处理 2 4h后 ,体外培养的HPB Mc的IL 2分泌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其中以较低浓度ST( 0 0 3 12 5~ 0 12 5mg L)和较高浓度ST( 1~ 2mg L)抑制作用最明显 (P <0 0 5 )。在ST 1mg L作用 1~ 64h的时间范围内 ,ST对HPBMcIL 2的分泌总体表现抑制作用。ST处理后 8~ 64h ,随ST处理时间的延长 ,对IL 2分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r =0 82 2 ,P <0 0 5 )。本研究结果提示 ,ST对HPBMcIL 2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诊伴髓外病变(EMD)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初诊伴EMD的M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EMD发生的部位、疗效、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51例患者中位随访44个月(范围7~98个月)。与骨外EMD组相比,骨旁EMD组溶骨性病变≥3处比例较高(P=0.033)、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P=0.016)、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较低(P=0.036)。初诊合并骨旁EMD组的预计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未达到、初诊合并骨外EMD的预计中位OS为38个月(P=0.056)。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初诊合并EMD的MM患者,血红蛋白<118.8 g/L(OR=0.139, 95%CI=0.040~0.488, P=0.002)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初诊MM患者合并EMD预后差,其中合并骨旁EMD的患者预后优于合并骨外EMD的患者。初诊时低血红蛋白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