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可能与食管癌发生有关的线粒体DNA(mtDNA)体细胞突变,尤其是与D单倍群患者相关联的体细胞突变。方法:收集24例配对的潮汕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对mtDNA的D环区和决定D单倍群的多态性位点5178邻近区域直接测序。结果:食管癌癌组织的mtDNA体细胞突变主要为D环区的np303~309单个胞嘧啶核苷酸(C)重复序列处的插入或缺失C。癌旁正常组织np303~309的C数目为9的患者,其配对癌组织发生np303~309体细胞突变率明显高于C数目≤8个的患者。D单倍群癌旁正常组织np303~309的C数目为9的频率高于非D单倍群,D单倍群在该位点的体细胞突变率也高于非D单倍群。结论:食管癌癌组织np303~309的体细胞突变率与癌旁正常组织np303~309的C数目有关。np303~309体细胞突变可能是评价潮汕食管癌高危个体尤其是D单倍群个体发生食管癌潜在可能性的有意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微生物学光镜结构》课件的制作及其在医学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说明了多媒体教学对微观形态学教学改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食管癌变过程中的mtDNA的D环区异常。方法:显微切割获得食管上皮从正常到恶变为癌的过程不同阶段病理标本(6例正常食管上皮、11例单纯增生上皮、11例非典型增生上皮、6例原位癌和11例浸润癌组织),以及直接肉眼取材获得的24例浸润癌组织。D环区直接测序,卡方检验比较不同阶段中D环区变异情况。结果:在食管上皮由正常恶变为癌的过程不同阶段检测到25个突变频率较高(〉25%)的位点,其中16 093T→C、249缺失A突变在各阶段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于正常食管上皮和单纯增生上皮。146、152、199、16 129和16 217位点突变虽然在各阶段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却均是连续见于食管上皮从增生到恶变为癌的过程中的频率较高的突变。结论:在食管癌变过程中存在多个频率较高的D环区突变,初步提示可能是多个位点的突变导致了D环区的不稳定,从而促进了食管上皮的癌变。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的发生和演进涉及多种染色体异常的积累,是一复杂的过程.通过对食管癌的杂合性丢失(LOH)分析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检测到食管癌的多种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将有助于寻找食管癌相关基因和阐明食管癌的癌变机制.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的癌变机制仍不很清楚,值得关注的是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本文一方面介绍了可能介绍了可能与食管癌相关的一些已知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参与致癌物代谢的相关基因(GST、CYP、NAT2、ADH2、ALDH2)、参与DNA损伤修复的相关基因(MGMT)、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相关基因(MTS1、cyclinD1、Rb、p53)和几个新的相关基因(FzE3、FHIT、DMBT1、FEZ1):加一方面介绍了用削减杂交或差异显示等技术筛选的食管癌候选基因片段的研究进展。寻找食管癌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和癌变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多态性的研究证实,华南沿海食管癌高发区(潮汕地区)和华北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的高危人群间具有相近的母系遗传背景,mtDNA D单倍群可能是一种筛选食管癌易感人群的候选遗传背景标志.本研究旨在mtDNA高变I区(hypervariable segment-I,HVS-I)找出可能增加潮汕地区人群,尤其是D单倍群个体,食管癌发病风险的种系变异.方法:收集潮汕地区和太行山地区高危人群以及潮汕地区食管癌患者静脉血样本(分别为89、48和30份),抽提基因组DNA,HVS-I区直接测序分析.结果:3组人群D单倍群HVS-I区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潮汕地区患者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而核苷酸多样性和碱基配对差异性最高.卡方检验表明HVS-I区的16092和16249位点种系变异频率,潮汕地区食管癌患者明显高于潮汕和太行山地区的高危人群(P<0.05),且在患者中仅见于D单倍群.此外,潮汕地区食管癌患者中带有16092、16129、16172、16223、16278和16311位点种系变异的D单倍群个体频率高于潮汕高危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的发生不是一个随机事件,D单倍群的部分HVS-I区单倍型个体是食管癌危险个体.HVS-I区多个位点变异相互协同作用,可能增加了D单倍群个体的食管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病理实验课专业英语口试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病理实验课考试中,对99级全英语教学为主的实验班采用专业英语口试形式,以初步探索英语口试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英语口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HPV18DNA转染的人胚食管上皮细胞永生化及其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异常和HPV18E6、HPV18E7蛋白表达情况。 [方法 ]体外培养HPV18DNA转染人胚食管上皮细胞基础上所建立的有恶变倾向的永生化细胞株H5E973 (其 61代部分细胞已恶性转化 )和瘤细胞株LTPA ,制备中期染色体并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它们的HPV18E6、HPV18E7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①两株细胞均以亚三倍体为主 ,且伴随传代次数增加 ,H5E973细胞众数右移。 12、14、17、2 0号染色体的增加和Y染色体的丢失常见。②两株细胞均存在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主要涉及 1、4、5、6、7、8、9、10、13、14、19、2 1号染色体。③H5E973第 2 0、第 85代和LTPA第 74代细胞虽均有HPV18E6、HPV18E7蛋白表达 ,但以恶性转化的H5E973第 85代表达最强。 [结论 ]①食管上皮细胞由永生化向恶性转化过程中 ,染色体极其不稳定 ,表现出复杂的数目和结构异常。②食管上皮细胞由永生化向恶性转化时 ,HPV18E6、HPV18E7蛋白表达的增强似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ESCC)细胞系的染色体异常,为将来寻找食管癌相关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法(CGH)分析3种ESCC细胞系的染色体DNA拷贝数改变情况。结果:9q(3/3)、3q(2/3)、5q(2/3)、5p(2/3)、8q(2/3)、12p(2/3)和20q(2/3)为常见的染色体增加区。4q(2/3)和6q(2/3)是常见的染色体丢失区。结论:这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助于寻找和定位食管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0.
广东南澳岛恶性肿瘤发病及居民饮食习惯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东省潮汕地区南澳岛1995~2003年恶性肿瘤发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和居民饮食习惯特点。[方法]根据南澳岛肿瘤发病登记系统的资料,收集核实数据,建立数据库,计算肿瘤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并分析肿瘤性别分布。用SPSS10.0作统计处理,应用,检验作时间趋势分析。另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南澳岛土著居民(678名)和梅州客家人群(435名)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并且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测了两地人群毛发样本(随机抽取南澳岛居民93名,梅州客家对照人群25名)22种微量元素含量(ICP法)。[结果]1995-2003年,南澳岛恶性肿瘤发病1286例,其中男性874例,女性412例,年平均粗发病率为203.11/10万。主要恶性肿瘤粗发病率顺序为(1/10万):食管癌(71.07),贲门癌(34、59),肝癌(26.38),肺癌(24.95),胃癌(16.90),鼻咽癌(4.74),乳腺癌(3.79),大肠癌(2.68),膀胱癌(2.05),胰腺癌(1.74)。在此9年间,恶性肿瘤发病率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以肝癌、肺癌、鼻咽癌、乳腺癌、大肠癌发病率上升比较显著;食管癌、贲门癌发病率仍处于高发状态,食管癌发病450人,贲门癌219人,两者合计占恶性肿瘤发病总人数的52.02%,居首位。南澳人群中平均每月烟、酒消耗量均大干梅州客家人群,同时毛发中铜(Cu)、镁(Mg)、钠(Na)、锌(Zn)、钾(K)、铅(Pb)、锶(Sr)、钻(Co)、铬(Cr)、镍(Ni)、汞(Hg)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明显高于梅州客家人群。[结论]1995~2003年南澳岛恶性肿瘤仍呈高发状态,表明在南澳岛可能存在较稳定的致癌因素,生活及环境因素可能对肿瘤发病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