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特点、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共20例,占同期膀胱肿瘤的1.22%(20/1 645),平均年龄(25.8±3.1)岁,男13例,女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0例,因非血尿症状检查发现者6例,健康体检中发现4例.肿瘤多发2例,单发18例;总计24枚,位于侧壁15枚,后壁3枚,前壁1枚,三角区3枚,膀胱颈口部2枚.B超检查发现22枚肿瘤,2例血尿患者B超检查阴性;B超测量肿瘤最大径为0.4~2.7 cm,平均(1.1±0.7)cm.膀胱镜的肿瘤诊断率100%.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1例,尿路上皮肿瘤19例(其中平坦型病变2例,乳头状肿瘤17例).19例患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1例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剖腹探查.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28±16)个月,随访期间3例复发,l例进展为肌层浸润性癌.结论 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总体具有单发、低级别、低分期的特点,但也有高恶性度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当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隐匿值得重视,治疗后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传亮教授团队重点针对膀胱癌早期诊断手段缺乏、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高、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且预后差这三大难题开展研究。团队研发膀胱镜检查新设备、新方法,创新多项尿液无创诊断技术,提高膀胱癌早期诊断率。创新应用铥激光整块切除术、两段三叶膀胱切除术等多种新术式,降低了肿瘤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存质量。深入研究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发现多个预后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为膀胱癌精准诊疗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中最易受损的韧带,80%的膝关节韧带损伤为ACL损伤[1].ACL损伤造成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不仅治疗费用昂贵,还需长达6个月至1年的康复期,并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发生有关,造成日常生活活动不便及大大缩短运动员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4.
腘腓韧带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结果 腘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腘肌腱与腓骨头之间。 88.5%(54)的腘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膜形态。腘腓韧带前缘长(10.47±2.38)mm,后缘长(6.24±1.71)mm,宽(8.90±3.12)mm,厚(1.23±0.48)mm。其与腘肌腱的夹角为(120.2± 15.2)°,距腓侧副韧带距离为(9.67±3.87)mm。 结论 腘腓韧带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重要结构之一,但其形态变异较大;了解其解剖特点,对腘腓韧带损伤诊断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患者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预后因素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长海医院收治的149名接受BCG灌注的中、高危NMIBC患者的临床数据。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4~85个月),其中男性130例(87.2%),女性19例(12.8%)。平均年龄(66.6±10.6)岁。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进行规律BCG膀胱灌注。采用累计复发率、累计进展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平均无复发及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评估BCG灌注治疗的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究危险因素,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5.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esion5.0, CTCAE Vesion5.0)评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年无复发生存率80.8%(105/130)、累计复发率22.1%(33/149),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49.64(45.18-54.11)个月;累计进展率9.40%(14/149)、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48.95(44.23-53.6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膀胱癌复发病史(P=0.003)和临床分期(P=0.058)与灌注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复发病史(P=0.003,HR=3.50)是BCG灌注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86.8%(112/129)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级不良反应38例(29.5%),2级不良反应71例(55.0%),3级不良反应3例(2.3%),无4及5级不良反应。17例无任何不良反应,8.05%(12/149)的患者因不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 中、高危NMIBC患者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显著,膀胱癌复发病史是中、高危NMIBC患者BCG灌注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BCG膀胱灌注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但大部分不良反应等级较低,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腓肠豆骨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广泛查阅近几年关于腓肠豆骨的解剖学以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其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腓肠豆骨为膝关节不恒定出现的籽骨,以往其临床意义常被忽视.但由于其能引起腓肠豆综合征、腓总神经麻痹,且与膝关节炎发生有关,逐渐受到重视.结论:腓肠豆骨病变可造成膝关节疼痛,但常被误诊为其他常见疾病.医生应充分认识腓肠豆骨可能造成病变,并且对此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术(RC)后早期并发症发病特点及常见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294例,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及术中、术后资料,统计患者术后90天内早期并发症,并应用二元逻辑回归统计方法探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发生率38.7%(114/294),其中Clavien分级1级25例,2级74例,3级13例,5级2例。术后并发症以感染、肠梗阻、切口脂肪液化常见;老年(65岁)及肥胖(BMI25kg/m2)是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开放式RC及糖尿病则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结论:R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于有发生肠梗阻或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的患者,RC术前及术后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中最易受到损伤的韧带,膝关节韧带损伤中80%伴有ACL损伤.ACL损伤不仅治疗费用昂贵,而且需要长达6个月~1年的康复期,还可造成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发生,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和缩短运动员运动寿命.Gomez等[1]调查发现女性的ACL损伤发生率是男性的5倍.  相似文献   
9.
高处坠落伤损伤部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处坠落伤已成为现代常见的损伤之一,是导致人类伤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占义报道37例坠落高度5~10m者死亡5例,占13.6%;9例10m以上者死亡4例占44.4%。根据2008年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年盖顶工人发生的职业损伤中,高处坠落导致的最多,占81%。  相似文献   
10.
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占膀胱恶性肿瘤的不到5%[1],其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术前难以明确诊断,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比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自2009年至2015年共收治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3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患者基本资料 本组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31~84岁,平均年龄(61.0±12.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24例(77.4%),其他初诊症状还包括下尿路症状(LUTS)3例,镜下血尿2例,腰痛1例;体检发现1例.术前主要的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膀胱镜检+活检.膀胱多发病灶14个,单发1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