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志明  王杰军 《陕西肿瘤医学》2007,15(10):1513-1515
近年来认为肿瘤的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与凝血高度相关,其中一个关键蛋白就是组织因子(TF)。TF可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介质,改变基因表达形式和细胞行为,明确参与肿瘤相关性血管生成,其表达量与多种肿瘤转移相关。抗血管生成和TF靶向治疗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HCC)患者术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HCC患者共374例资料,按照术前HBV DNA载量分为低载量组(1.0 E+04 IU/m L)和高载量组(≥1.0E+04 IU/m 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并分析并发症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各项血清肝功能指标术后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高载量组各项指标上升的幅度及峰值均大于低载量组(部分P0.05)。与低载量组比较,高载量组术后肺部感染(18.9%vs.5.2%)、胆汁漏(15.4%vs.2.3%)、总并发症发生率(19.9%vs.10.6%)增高、术后住院时间(13.70 d vs.10.09 d)延长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HBV DNA载量(OR=0.86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R=0.731)及肿瘤大小(OR=0.535)是引起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高HBV DNA载量的HCC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增加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前HBV DNA载量是引起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AL)患者有无肾小管损伤的研究较少。文中分析原发性系统性AL患者肾功能实验室指标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肾活检和(或)肠黏膜活检病理确诊的原发性系统性AL患者临床资料,分成肾功能正常组33例和肾功能不全组16例,比较2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所有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learance of creatinine,Ccr)、血清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蛋白、尿轻链的相关性。结果肾功能不全组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而尿RBP值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尿RBP与Scr呈显著正相关(r=0.6342,P<0.01),尿RBP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6766,P<0.01),尿RBP与血清ALB呈显著负相关(r=-0.324,P=0.039),尿RBP与BUN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01)。结论原发性系统性AL患者肾功能不全时存在肾小管损伤,尿RBP测定可成为原发性系统性AL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早期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时血清IgM异常增高现象及其表现和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推荐处理方法。方法:1例68岁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病理学和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确诊为WM,并给予利妥昔(375 mg/m2,d1)联合复达拉滨(30mg/m2,i.v.d1-3)作为初始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血清IgM水平进行监测。结果:在第一疗程RF治疗结束后四周,患者的血清IgM水平从治疗前的34.8g/L增高至115g/L,同时出现头痛和眼底出血,但骨髓浆细胞和淋巴样浆细胞无明显增多。在停用利妥昔,改用FC(复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四疗程后,IgM下降至治疗前水平,然后进一步下降达部分缓解。结论:WM患者在接受以利妥昔为基础的治疗后,血清IgM可明显增高,并导致高黏滞综合征等高IgM相关并发症。尽管此种异常增高并不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在治疗开始的前二个疗程中避免使用利妥昔单抗可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是实体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与医源性免疫抑制和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有关.由于发生率低,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多样,前瞻性临床研究少,目前对该病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本研究旨在探讨肾移植后晚发型PTLD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2001-01-30-2013-12 30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根据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共确诊4例肾移植后PTLD,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EBV相关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4例患者肾移植后均采用三联或四联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至PTLD诊断时间为2.5~18年(中位9.5年).4例的病理类型均为单形型,其中1例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 NOS)和3例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外周血EBV-DNA和病理组织原位杂交检测EBER均阴性.1例PTCL-NOS以皮肤病变起病,合并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DLBCL分别以颌下肿块、腰背痛和下肢无力起病.确诊后均予免疫抑制剂减量,同时行联合化疗或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4例患者中,2例早期死亡,分别为疾病进展和化疗后并发感染性休克.另2例分别在完全缓解4个月和10个月后疾病复发,再次治疗未缓解.结论 肾移植后晚发型PTLD以单形型为主,DLBCL最常见,结外侵犯多见,与EBV感染无明显关系,化疗或免疫化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患者,男,65岁。因乏力、面色苍白1个月于2009-10-20入我院。患者7年前体检发现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增高,为179 g/L,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和分类及血小板(platelet,PLT)均正常。7年来Hb波动在(177~200)g/L,WBC和PLT正常。无皮肤搔痒等症状,未治疗。入院前1个月出现乏力,Hb 98 g/L,WBC和PLT正常,未予处理。此后乏力渐加重,并出现活动后头晕和心悸表现,家人发现其面色苍白,即收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浅表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观察(R)-EPOCH方案治疗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39例采用(R)-EPOCH方案治疗的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52岁(16-85岁),Ann-Arbor分期为Ⅰ期/Ⅱ期24例,为Ⅲ期/Ⅳ期15例,其中Ann-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接受4-6个疗程(R)-EPOCH方案,Ⅲ/Ⅳ期患者接受6-8个疗程(R)-EPOCH方案治疗,对于伴巨大肿块的患者化疗后再行局部放射治疗。结果表明,39例患者共接受209个疗程化疗,中位疗程数为6个(2-8个)。全部均可以评价疗效,39例患者中28例(71.8%)完全缓解,6例(15.4%)部分缓解,总有效率达87.2%。中位随访时间57.7个月,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1.8%、70.9%、58.8%。化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副反应,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9.2%,Ⅲ-Ⅳ度贫血的发生率为14.4%,其他不良反应轻微或少见,无化疗相关死亡。截止最终随访时间,无继发性肿瘤的发生。结论:(R)-EPOCH方案对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评估低分子尿蛋白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诊断意义。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5月初诊的278例MM患者临床资料,按肾脏损害分为3组:肾小球损害组(血肌酐Scr≥2mg/dl)143例;肾小管损害组(Scr<2 mg/dl,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0.5 mg/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胺酶(N-acetyl-β-D-aminoglucoamidase,NAG)≥17.8 U/g.cr)114例;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的正常组21例。对3组间性别、年龄、分型、分期、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RBP及尿NAG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所有患者尿RBP、尿NAG与血尿素氮(BUN)、血Scr、血胱抑素-C(Cys-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24 h尿轻链的相关性;并分析61例行肾脏活检患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与低分子尿蛋白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比较尿RBP和尿NAG对MM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效果。结果表明,肾小球损害组尿RBP显著高于肾小管损害组,而尿NAG显著低于肾小管损害组,两组尿RBP和尿NAG显著高于正常组;尿RBP与血Scr、血BUN、血Cys-C、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而尿NAG与24 h尿蛋白、Ccr呈正相关,与血Cys-C呈负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与尿RBP显著相关,与尿NAG相关性较弱。结论:尿RBP与肾小管损害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尿NAG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肾损伤的程度,并且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以门冬酰胺酶(AS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时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25例儿童和45例成人ALL/LBL共接受118疗程含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监测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肝功能、血脂和血糖。临床或血液检查怀疑胰腺炎时行超声或CT检查。怀疑血栓形成时进行相应血管超声检查。结果:ASP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静脉血栓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7%、1.7%和2.5%。这些并发症均导致治疗中断或原计划的治疗方案推迟2周-3周。另有因脑出血致死亡一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41.5%、5.6%和6.1%。比较儿童和成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别。结论:ASP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少数可致死,需密切监测,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以门冬酰胺酶(AS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时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25例儿童和45例成人ALL/LBL共接受118疗程含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监测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肝功能、血脂和血糖。临床或血液检查怀疑胰腺炎时行超声或CT检查。怀疑血栓形成时进行相应血管超声检查。结果:ASP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静脉血栓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7%、1.7%和2.5%。这些并发症均导致治疗中断或原计划的治疗方案推迟2周-3周。另有因脑出血致死亡一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41.5%、5.6%和6.1%。比较儿童和成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别。结论:ASP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少数可致死,需密切监测,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