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67篇
  免费   7306篇
  国内免费   4869篇
耳鼻咽喉   588篇
儿科学   962篇
妇产科学   557篇
基础医学   6096篇
口腔科学   1260篇
临床医学   8884篇
内科学   8171篇
皮肤病学   784篇
神经病学   2166篇
特种医学   29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7091篇
综合类   16787篇
现状与发展   23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7343篇
眼科学   1305篇
药学   8554篇
  103篇
中国医学   6608篇
肿瘤学   4035篇
  2024年   333篇
  2023年   1109篇
  2022年   2665篇
  2021年   3216篇
  2020年   2705篇
  2019年   1801篇
  2018年   1904篇
  2017年   2165篇
  2016年   1916篇
  2015年   3045篇
  2014年   3770篇
  2013年   4233篇
  2012年   5940篇
  2011年   6526篇
  2010年   5266篇
  2009年   4560篇
  2008年   4915篇
  2007年   4946篇
  2006年   4369篇
  2005年   3694篇
  2004年   2707篇
  2003年   2340篇
  2002年   1978篇
  2001年   1731篇
  2000年   1488篇
  1999年   988篇
  1998年   483篇
  1997年   548篇
  1996年   379篇
  1995年   331篇
  1994年   275篇
  1993年   212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33篇
  1990年   192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144篇
  1987年   149篇
  1986年   126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45篇
  1978年   22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8篇
  1974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医患沟通障碍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对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研究较少,缺乏信效度良好的评估工具。 目的 构建"五习惯"医患沟通评价量表(5HCS),检验其信度和效度。 方法 2014年3月,采用Brislin翻译法在"四习惯"医患沟通评价体系(4HCS)的基础上,形成5HCS初稿;2014年4—6月,采用德尔菲法,使用问卷分两轮征求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订条目后形成5HCS定稿;2018年3月,使用新构建的5HCS对127名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分析其评价数据,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评价者间信度、内容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 结果 正式版5HCS包含5个维度("尊重示善,融洽关系""采集信息,引导观点""表达共情,建立信任""风险告知,知情同意""提供诊断,协商决策"),21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6,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r值为0.524~0.692,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0.81,量表总分的评价者间信度r值为0.912,组内相关系数(ICC)=0.912,标准关联效度以中文版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为标准,两个量表总分之间的r值为0.377(P<0.01)。 结论 5HC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将其作为我国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测评工具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慢性泪囊炎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接受泪囊鼻腔造口治疗,研究组取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药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形势下,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工业需要加快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在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过程建模、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解析,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过程理解、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开发、过程控制策略建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企业研究实践,介绍了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在上述3个研究方向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实际工业应用的难点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药企业应用和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孙峰  燕存子  夏宇  王在义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018-3022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栓塞(PE)发生率显著高于常人,但目前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呼吸危重症中心住院治疗的血红蛋白(Hb)≤140 g/L的COPD患者。依据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CTP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并发PE组和单纯COPD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史。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倾向性评分值,采用1∶1最邻近原则匹配,卡钳值为0.05,筛选出基线相同的两组病例。记录患者的D-二聚体、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影响因素,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病例339例,其中单纯COPD组289例,并发PE组50例。采用PSM方法筛选两组患者,最终得到单纯COPD组、并发PE组各50例进行后续研究。并发PE组患者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计数(N)、RDW、NLR高于单纯COPD组,淋巴细胞计数(L)低于单纯COPD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是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影响因素〔OR=1.561,95%CI(1.096,2.225),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RDW与NLR呈正相关(rs=0.225,P<0.05)。结论 RDW升高是Hb≤140 g/L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危险因素,且RDW与NLR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益气养精法对老年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生存期影响。方法研究纳入60例老年肺癌患者,均由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30例)在化疗基础上联合益气养精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及血清癌抗原125(serum oncoantigen 125,CA 125)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患者2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EA及CA 125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当,均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精法治疗老年肺癌患者效果患者,患者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且患者2年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9.
The value of adding simeprevir (SMV) vs placebo (PBO) to peginterferon and ribavirin (PR)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was examined using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PROs); further, concordance of PROs with virology endpoints and adverse events (AEs) was explored. Patients (= 768 SMV/PR,= 393 PBO/PR) rated fatigue (FSS), depressive symptoms (CES‐D)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WPAI: Hepatitis C Productivity, Daily Activity and Absenteeism) at baseline and throughout treatment in thre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trials comparing the addition of SMV or PBO during initial 12 weeks of PR. PR was administered for 48 weeks (PBO group) and 24/48 weeks (SMV group) using a response‐guided therapy (RGT) approach. Mean PRO scores (except Absenteeism) worsened from baseline to Week 4 to the same extent in both groups but reverted after Week 24 for SMV/PR and only after Week 48 for PBO/PR. According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lower area under the curve (baseline–Week 60, AUC60) and fewer weeks with clinically important worsening of scores in the SMV/PR group at any time point. Incidences of patients with fatigue and anaemia AEs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but FSS scores showed that clinically important increases in fatigue lasted a mean of 6.9 weeks longer with PBO/PR (P < 0.001). PRO score subgroup analysis indicated better outcomes for pati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for RGT or achieved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12 weeks post‐treatment (SVR12); differences in mean PRO scores associated with fibrosis level were only observed with PBO/PR. Greater efficacy of SMV/PR enabled reduced treatment duration and reduced time with PR‐related AEs without adding to AE severity.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