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0篇
  免费   1295篇
  国内免费   719篇
耳鼻咽喉   187篇
儿科学   204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779篇
口腔科学   233篇
临床医学   1558篇
内科学   1109篇
皮肤病学   173篇
神经病学   340篇
特种医学   580篇
外科学   1163篇
综合类   3720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638篇
眼科学   185篇
药学   1529篇
  16篇
中国医学   1349篇
肿瘤学   548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444篇
  2021年   564篇
  2020年   526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861篇
  2012年   1234篇
  2011年   1213篇
  2010年   1169篇
  2009年   1037篇
  2008年   1114篇
  2007年   1033篇
  2006年   827篇
  2005年   732篇
  2004年   454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8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运用CT区分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脾脏病变的发病年龄、性别、脾脏指数、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强化幅度、强化方式等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脾脏病变中,11例血管性病变(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9例淋巴瘤;两组间发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脾脏指数、动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海绵状血管瘤呈不均匀性强化,1例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呈“雀斑征”,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呈“辐轮征”;9例淋巴瘤实质部分均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CT表现不同,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I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收集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均采用VATS手术治疗,A组(54例)患者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B组(60例)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肺功能变化。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A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手术后,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B组患者(13.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肺功能影响更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表观遗传学主要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s等。这些机制将环境与基因相联系,在基因的特异性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疾病的表型。青光眼是全球第一大不可逆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本文分别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s参与青光眼发病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芪地固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IMN患者141例,根据用药方案分为西药组(西药标准疗法)、中西药结合组(芪地固肾方+西药标准疗法)和中药组(芪地固肾方)3组各47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中西药结合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72.34%、68.09%高于中药组,治疗12个月时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8个月后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总有效率75.76%、78.72%高于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在治疗12个月和18个月后较西药组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减少中医证候积分上更具优势。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复发率更低,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芪地固肾方能提高IMN缓解率,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降低复发率上更具优势,远期疗效可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阐明济脉通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理念,为进一步研究济脉通片降压药效物质基础和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结合口服利用度(≥ 30%)和类药性分析(≥ 0.18)参数,筛选济脉通片的活性成分;通过Drugbank和TCMSP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分析;通过GENCARD数据库筛选出高血压疾病相关基因;结合DAVID和KEGG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通路分析;使用Cystosco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结果 经筛选后得到济脉通片的33个化合物,148个潜在靶基因并映射到了223条信号通路,其中31条信号通路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signaling pathway、Adrenergic signaling in cardiomyocytes和Focal adhesion为重要的通路枢纽。结论 济脉通片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反应、钙钠离子转运、糖脂代谢等参与血管舒张、改善炎症、调节机体代谢、调节离子转运等而产生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刺果番荔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 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和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2μL,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经Reaxys数据库检索番荔枝属类化合物信息,通过质谱信息比对各化合物的m/z值、保留时间、质谱特征碎片等,并结合文献数据对鉴定的化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根据各化合物的特征裂解规律,从刺果番荔枝叶中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包括16个生物碱类,14个番荔枝内酯类,7个黄酮类和8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以番荔枝内酯类和生物碱类成分居多,与文献报道番荔枝内酯与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发挥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一致。结论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刺果番荔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准确的定性分析,为刺果番荔枝叶的提取分离与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比较不同规格怀牛膝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探索其内部质量差异,为该药材的规格标准完善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怀牛膝用体积分数75%乙醇水浴回流提取,得体积分数75%乙醇回流提取物,用40 mL水溶解后,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各萃取相及萃取后的水相,浓缩至浸膏,采集各部位HPLC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综合聚类法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对其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石油醚、氯仿部位均标定了11个共有峰,乙酸乙酯部位标定了10个共有峰,正丁醇部位标定了19个共有峰,水部位标定8个共有峰;氯仿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差异较大,其他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差异较小,均在0.9以上;石油醚部位指纹图谱差异主要体现在峰高,乙酸乙酯部位、氯仿部位、水部位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峰高均存在差异;综合聚类分析能将不同规格怀牛膝区分开。结论不同规格怀牛膝内部质量存在差异;实验中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全面反映不同规格怀牛膝的化学成分分布,为不同规格怀牛膝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反复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成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SD大鼠40只,雌雄不分,随机分为四组各10只:丙泊酚组(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组(DP组),生理盐水组(NS组)。P组给予30 mg/kg的丙泊酚,D组给予30μg/kg的右美托咪定,DP组给予30 mg/kg的丙泊酚和30μg/kg的右美托咪定,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药物均采用尾静脉注射法,每日1次,连续5天,第6天起,选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实验。结果在定位航行实验中,D组、DP组、NS组与P组比较,前4天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组的潜伏期均明显长于DP组、D组、NS组(P<0.05);DP组、NS组与D组比较,前4天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2、3、4天三组的潜伏期均明显短于第1天(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各组间各项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于在镇静剂量下丙泊酚麻醉所导致的成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短暂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底中线区不同部位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93例,男性26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8.4岁。术前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86.02%),大部分切除13例(13.98%),死亡1例(10.75%)。除单条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75例(81.52%),不变者10例(10.86%),加重者7例(7.6%)。经6月 ̄7年随访,13例(14.13%)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必须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分块切除方式,精心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影响杆菌肽抑菌圈大小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从而得到提高地衣芽抱杆菌发酵杆菌肽的产量及测量的最佳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豆芽汁培养基发酵的杆菌肽产量最高,并且在豆芽汁中加糖量为2g/dL时,抑菌圈最大。管碟法测定时,培养基的厚度影响最为显著,下层厚度10mL,上层5mL最佳,上层培养基的酸碱度为7.0,指示菌的浓度在10^8cfu/mL时,抑菌圈最清晰,直径最大,平均直径为2.5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