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闵欢  赵志敏  郭未艳  杨得坡  成金乐 《中草药》2012,43(6):1050-1056
目的研究尖齿臭茉莉Clerodendrum lindleyi根和茎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DPPH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结果从尖齿臭茉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单乙酰马蒂罗苷(2)、4″-O-乙酰马蒂罗苷(3)、赪桐苷A(4)、3″,4″-O-乙酰马蒂罗苷(5)、洋丁香苷(6)、木栓酮(7)、粘霉烯醇(8)、蒲公英萜醇(9)、钩大青酮(10)、海通酮E(11)、(24S)-乙基胆甾-5,22,25-三烯-3β-醇(12)、hedyotol C 4″-O-β-D-glucopyranoside(13)。化合物1~6从根中分离得到,7~13从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显示了不同程度的DPPH清除活性。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分离得到的苯乙醇苷类、萜类及甾醇类成分均具有一定的DPPH清除作用,其中苯乙醇苷类成分4″-O-乙酰马蒂罗苷、单乙酰马蒂罗苷和洋丁香苷活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两面针根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根提取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以药理活性测试为导向,综合利用硅胶柱、氧化铝柱、制备TLC和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两面针提取物活性成分,采用NMR和MS谱学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茵芋碱(1)、氧化白屈菜红碱(2)、8-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3)、β-谷甾醇(4)、L-芝麻脂素(5)、8-甲氧基-9-羟基白屈菜红碱(6)、4-羟基-Ⅳ-甲基脯氨酸(7)、鹅掌楸碱(8)、勒樘碱(9)、两面针碱(10)、苯甲酸异丁酯(11).抗菌测试表明化合物1、3、6、8和10均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化合物8抑菌效果最强,MIC为31.3 μg/mL,较优于对照药磺胺甲噁唑;进一步测试表明化合物8能显著抑制临床分离的对6大类抗生素均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IC为93.8 μg/mL.结论 基于活性 导向法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碱活性成分,化合物7、9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获得,首次发现化合物8对临床多药耐药性MRSA具有较强杀菌活性,为开发新型超级细菌抗菌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两面针根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根提取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以药理活性测试为导向,综合利用硅胶柱、氧化铝柱、制备TLC和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两面针提取物活性成分,采用NMR和MS谱学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茵芋碱(1)、氧化白屈菜红碱(2)、8-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3)、β-谷甾醇(4)、L-芝麻脂素(5)、8-甲氧基-9-羟基白屈菜红碱(6)、4-羟基-N-甲基脯氨酸(7)、鹅掌楸碱目的 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乌拉尔甘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uralsaponin C(1)、uralsaponin D(2)、licorice-saponin A3(3)、uralsaponin F(4)、22β-acetoxyl-glycyrrizin(5)、24-hydroxyl-licorice-saponin E2(6)、licorice-saponin E2(7)、licorice-saponin G2(8)、22β-acetoxyl-glyrrhaldehyde(9)、3β-O-[β-D-glucuro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glycyrretol(10)、araboglycyrrhizin(11)、licorice-saponin J2(12)、甘草酸(13)、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14)。化合物114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MGC-803、SW620、SMMC-7721的半数抑制率(IC50)均大于100 μmol/L,化合物26813的水解后苷元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18.3~41.6 μmol/L。结论 化合物14是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4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MGC-803、SW620、SMMC-7721均无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6813水解后苷元细胞毒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当归破壁粉的补血作用及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建立失血性贫血小鼠模型,以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血常规指标衡量当归破壁粉粒对贫血的治疗作用,并以当归破壁粉粒及其饮片80 g/kg给小鼠灌胃后7 d,观察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结果当归破壁粉粒能明显改善小鼠贫血指标,且未观察到当归破壁粉粒及其饮片的急性毒性发生。结论当归破壁粉粒具有补血作用且无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竞  裴生新  刘家开  闵欢  彭玉兰   《四川医学》2022,43(4):410-41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双下肢静脉曲张5+年,左下肢皮肤溃烂1+个月”就诊。无腹痛,无呕血,无发热等不适,食欲欠佳,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和遗传病家族史。专科查体:面色晦暗,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膨隆,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下腹部局部皮肤层可见迂曲走形的静脉血管,双下肢皮肤颜色加深,左下肢小腿段局部破溃流液。血常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当归破壁粉的补血作用及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建立失血性贫血小鼠模型,以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血常规指标衡量当归破壁粉粒对贫血的治疗作用,并以当归破壁粉粒及其饮片80 g生药/kg给小鼠灌胃后7 d,观察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结果 当归破壁粉粒能明显改善小鼠贫血指标,且未观察到当归破壁粉粒及其饮片的急性毒性发生。结论 当归破壁粉粒具有补血作用且无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钽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如何影响其周围细胞最终导致骨溶解,发生无菌性松动,其机制有待阐明。目的:探索细胞焦亡在钽所致椎间骨溶解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患者,观察组(n=19)为腰椎融合钽融合器松动并行翻修病例,对照组(n=11)为自体骨植骨腰椎融合、其他材料融合器融合后内固定取出及钽融合器植入邻近节段退变需要延长固定融合节段病例,术中收集两组患者融合器周围及融合节段周围界膜组织,进行扫描电镜、免疫荧光染色及qRT-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观察组钽融合器周围及融合节段界膜组织内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同时可见部分钽脱落不规则颗粒物存在,对照组纤维组织增生不明显,未见有不规则颗粒物存在;(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观察组钽融合器周围及融合节段界膜组织中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成骨细胞不明显;对照组界膜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不明显,可见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周围;(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观察组界膜组织细胞焦亡相关蛋白GSDMD、NLRP3、Caspase1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5);(4)qRT-PCR检测显示,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尖齿臭茉莉Clerodendrum lindleyi根和茎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DPPH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结果 从尖齿臭茉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单乙酰马蒂罗苷(2)、4″-O-乙酰马蒂罗苷(3)、赪桐苷A(4)、3″, 4″-O-乙酰马蒂罗苷(5)、洋丁香苷(6)、木栓酮(7)、粘霉烯醇(8)、蒲公英萜醇(9)、钩大青酮(10)、海通酮E(11)、(24S)-乙基胆甾-5, 22, 25-三烯-3β-醇(12)、hedyotol C 4″-O-β-D-glucopyranoside(13)。化合物16从根中分离得到,713从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显示了不同程度的DPPH清除活性。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分离得到的苯乙醇苷类、萜类及甾醇类成分均具有一定的DPPH清除作用,其中苯乙醇苷类成分4″-O-乙酰马蒂罗苷、单乙酰马蒂罗苷和洋丁香苷活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及膀胱颈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分娩的17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产妇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104)和剖宫产组(n=66),同期健康体检未育未产健康女性50例为对照组(n=50),比较各组产后6周、3个月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缩肛动作下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变化及膀胱颈移动度差异。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均在产后3个月时进行盆底功能康复3个月,比较两组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Ⅰ、Ⅱ类肌肌力变化。结果:产后6周、产后3个月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缩肛动作下其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阴道分娩组均高于剖宫产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产后3个月均低于产后6周但均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产后3个月时膀胱颈移动度均较产后6周时下降但均高于对照组,且阴道分娩组高于剖宫产组(均P<0.05)。康复前后,阴道分娩组Ⅰ、Ⅱ类肌肌力均低于剖宫产组,康复3个月后两组Ⅰ、Ⅱ类肌肌力均较康复前上升且阴道分娩组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抑制内质网应激所致的细胞凋亡能够挽救神经部分功能。茶多酚能抑制内质网应激,但是存在生物利用率差不易透血脑屏障等问题,结合外泌体靶向脊髓修复及高效载药,理论上两者结合能够发挥更优的脊髓保护效能。目的:探讨茶多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茶多酚组、外泌体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2 h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外泌体、茶多酚、茶多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混合液;脊髓损伤后7,14,28 d进行BBB神经功能评分,脊髓损伤后14 d,取脊髓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尼氏染色、ATF6和GADD153内质网应激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1)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外泌体组、茶多酚组、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4 d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茶多酚组、外泌体组、模型组(P <0.05),术后28 d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模型组和茶多酚组(P <0.05);(2)苏木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