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奠定了三因制宜的理论基础。张锡纯深受三因制宜理论的影响,提出"用药以胜病为主,此中因时、因地、因证、因人,斟酌咸宜"的治疗思想。本文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方面,探讨《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三因制宜理论的拓展运用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行病学调研的方法,研究气虚体质的个性特点。结果:气虚体质和平和质相比,性格偏于内向、情绪不稳定。又从中医学角度说明气虚体质性格特征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医家张景岳临证重视诊察脉中胃气,在其著作《景岳全书》《类经》中对脉中胃气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运用阐发颇多,继承与发展了《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相关理论,体现了崇中尚和的古典思维,对现代临床脉诊及论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胃气分布广泛、脉气源于胃气,胃气与五脏脉共处脉中,脉中胃气应指从容和缓、取于中位、居于关部,诊察脉中胃气判断病情,诊察脉中胃气指导立法用药,以及案例举隅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和发现中药治疗糖尿病足领域的热点话题和研究前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已发表的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文献(日期:自建库至2019年6月3日),运用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Ⅴ)绘制中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知识图谱,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该关键词共现聚类网络由909个节点,1 241条边组成,被分成24个聚类。研究热点是:1)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2)中药足浴。研究前沿是:1)穴位注射;2)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疗法。结论:中药治疗糖尿病足的未来之路是注重中医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且需更多高质量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难经》创立元气学说,阐发命门学说,论述三焦理论,可谓中医学术发展的创新之举。本文从《难经》命门、元气、三焦之论述;后世医家阐发命门、元气、三焦之关系;命元三焦之论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启示,对命元三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6.
唐宗海、张锡纯参西而衷中,皆认为三焦实质为人身网膜,以通气行水,为人体气化贯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且各经脉气化与三焦网膜密切关联。唐宗海认为气、血、水、火生化过程是整个人体气化过程的高度概括,而张锡纯认为人身较为重要的是以胸中大气斡旋全身气机。治疗上二人从不同角度入手,皆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而用药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脾虚模型脑内一氧化氮(NOS)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变化及归脾汤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苦降泻下、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法建立脾虚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腹侧核、海马CA1区、前额叶皮层NOS与ACHE变化及归脾汤治疗的影响作用。结果:模型组NOS和ACHE免疫阳性反应物在下丘脑腹侧核、海马CA1区、前额叶皮层明显降低;治疗组上述脑区的NOS和ACHE免疫阳性反应物明显增加。结论:脾虚模型脑内NOS和ACHE表达有变化,提示归脾汤通过影响NOS与ACHE而调节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8.
从生气通天,人与天地相参,诠释环境对体质的影响;形与神俱,关注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从容人事,不失人情,演绎以人为本,因体质制宜;治未病,防范于未然,倡导调体防病等理论思维范式,探析其人文内涵在体质诊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脾虚证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胃是脏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证候。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除理论研究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外,脾虚证的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资料,为深化脾虚证的认识提供了实验数据。现将近年来实验研究方面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及神经递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后天之本脾因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在藏象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而脾虚证又是临床常见病证,因此脾虚证的研究,一直是学们关注的问题。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将近20年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