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6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正>老年疝气是因年龄增大腹壁肌肉萎缩导致腹壁强度降低所致。仝小林教授以"浓缩小补中"及"三核"为主药治疗本病,疗效良好。1病案举例患者,男,94岁,2014年6月25日初诊。主诉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腹股沟疝3天,长径7 cm,每日发作5~6次,发作时疼痛难忍。因患者高龄,未行手术或药物治疗,仅使用腹带外束患部。患者四肢皮肤瘀斑,全身皮肤瘙痒难忍,影响睡眠,情绪急躁,乏力甚,畏寒怕风,双足轻度水肿,  相似文献   
3.
重度胃轻瘫是对常规治疗胃轻瘫药物无效、需进行营养支持以及频繁需要急诊住院治疗的难治性胃轻瘫.对于重度胃轻瘫治疗方式选择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国内外也少见对重度胃轻瘫治疗的文献报道,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有限的相关重度胃轻瘫治疗文献,系统阐述了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方式治疗重度胃轻瘫的研究进展,并对重度胃轻瘫治疗方式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苓桂术甘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为痰饮病所设的著名方剂,《金匾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书中与之相关条文有三:《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干预可以延缓其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热点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以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检索对象,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我们利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1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作者所在单位分布、文献类型分布、所涉及的干预方法的分布及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分布等方面,初步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将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于中医文献的分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胃轻瘫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的排除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点的症候群,临床可表现为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胃轻瘫的发生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使血糖难于控制,极容易发生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危险状况。  相似文献   
7.
郁火证是因阳气被遏而导致的一种热性病证。该证的病位在脾,主要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阳气壅滞于脾土无力升发,郁久而发热。郁火主要乘袭人体之眼、耳、口、鼻、咽喉等官窍及肌表皮肤,出现肤灼窍热之症。郁火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西医治疗为对症治疗,相对局限,而中医药治疗具有辨证治疗、异病同治的优势。仝小林教授秉承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认为郁火证与中焦有密切的联系,主张从脾论治该病,以升阳散火、甘温除热及益气升阳、清热化湿为治疗法则,宣发阳气而散郁火,以保证中焦气机升降正常为要,为临床治疗郁火证提供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相关治疗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能持久。而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在抗过敏方面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且毒副反应较少。仝小林教授结合现代研究的结果及多年临床经验,以"诸疹痒喘,嚏涕窍塞,皆属于敏"这句话概括过敏现象,为中医临床辨治过敏性疾病点明要点。同时指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机体在肺、脾、肾等脏腑功能低下、抵抗力不足的基础上,外邪内侵,伏留于黏膜之表,日久成为"伏邪"。后值外邪引动,伏邪内发,而为过敏。治疗时以"和法"为主,运用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经方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使得正气得充,邪气外透。  相似文献   
9.
仝小林教授提出了"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的伏邪理论特点。伏邪是指机体受邪后未及时发病,邪气潜藏,郁而化热,或者机体脏腑失调,从而痰、热、瘀等病理产物聚而生热,潜藏于内。诸温内发即由机体感受外邪后,邪气稽留于内,郁而化热,或素体内有蕴热郁结而成的里热证候,其发病特点是起初即见里热证候的表现,起病或有表证或无表证。结合现代医学病原微生物、肿瘤、结石等停留于人体内的病理产物或代谢产物等均属于伏邪的范畴。伏邪理论在临床中被应用于指导慢性感染性疾病、免疫相关性疾病、传染病、血液病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脏器纤维化,其病理基础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脏器纤维化可归属于中医"络病"范畴,瘀血阻络是其重要病机。仝小林教授以"络病"理论辨治脏器纤维化,提出预防及延缓纤维化的有效方药。以早期治络、全程通络为主要治则的中药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纤维化的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