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美丽的皖南新安(徽州)地区,山清水秀,名贤辈出,也诞生了中华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有史料记载的新安医家有800余人,留下著作800余部,为丰富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其中,新安医家对灸法的论述和实践也彰显出独特的学术魅力。本篇拟通过总结新安医学著作中关于灸法的内容,探讨新安医家对灸法的应用和学术思想,以促进灸法的传承和发展。新安医籍关于灸法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正>吴亦鼎,字砚丞,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神灸经纶》为其所编撰,是一部系统地专述灸法的医学著作,在灸法领域享有较高的评价。由于成书年代晚,全书参考前人医籍甚广,书中大量引用了《内经》、《难经》、《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书的内容,并根据吴氏家族和  相似文献   
4.
“四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四象理论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之一,基于阴阳二元论的演化,广泛运用于阐释宇宙现象、自然规律、社会发展、生命活动等诸多领域。现基于四象理论的内涵和发展,结合文献和医疗实践,探讨四象理论在中医理论构架、体质辨识及针灸临床中的应用,旨在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拓展针灸理论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横断研究相应脊髓背根通路的完整性对针刺足三里穴后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中枢性调控对针刺足三里穴效应的联系途径。方法:选择SD健康成年大鼠30只,用冰乙酸法复制幽门管部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背根L4-S1切断组、T10-T11横断组,每组10只。用直径0.2mm铂金圆环电极植入溃疡部浆膜下,记录针刺前后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变化,刺激参数:2—100Hz,疏密方波,刺激电流峰值1.5mA,连续刺激20min。结果:模型对照组针刺前为(5.73±0.51)cpm,(2.28±0.57)mV:针刺后,(5.34±0.34)cpm,(1.06±0.13)mV。背根(L4-S1)组切断前,(5.65±0.26)cpm,(1.66±0.15)mV:切断后,(5.40±0.23)cpm,(1.17±0.23)mV,切断加针刺后,(5.26±0.18)cpm,(2.45±0.23)mV。脊髓(T10-T11)组横断前,(5.69±0.36)cpm,(1.91±0.25)mV:横断后,(4.98±0.53)cpm,(1.05±0.18)mV。横断加针刺后,(4.60±0.44)cpm,(2.52±0.38)mV。结论:针刺足三里具有抑制胃溃疡模型大鼠胃平滑肌电活动的作用;切断相应背根后,针刺足三里有增强胃平滑肌电幅值的作用,且横断脊髓作用更强,表明脊髓通路的完整性直接影响针刺效应,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与脊髓以上高位中枢的调控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交感神经系统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分析交感神经系统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研究进展。相关的研究已证实交感神经参与针刺效应的中枢、外周、皮肤交感通路的信号传递,介导针刺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且与针刺的效应密切相关,为今后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小脑顶核(FN)与下丘脑外侧区(LHA)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FN和LHA在电针心经抗急性MIRI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每组14只;以及损毁LHA+电针心经组(简称LHA+电针心经组)和损毁FN+电针心经组(简称FN+电针心经组),每组7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5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急性MIRI大鼠模型.采用电针心经治疗的3组针刺神门和通里;电针肺经组针刺太渊和列缺.所有电针组于造模前接受电针刺激,电流强度1 mA,频率2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7 d.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予电针.监测大鼠心电图,分析ST段位移和心律失常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N及LHA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T段位移、心律失常评分以及FN和LHA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ST段位移、心律失常评分以及FN和LHA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电针心经组比较,电针肺经组、LHA+电针心经组和FN+电针心经组大鼠ST段位移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电针肺经组及LHA+电针心经组大鼠FN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电针肺经组及FN+电针心经组LHA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FN和LHA参与了针刺心经改善急性MIRI效应的作用机制,小脑可能是通过小脑-下丘脑投射参与了针刺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疗程隔姜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的量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灸法的效应规律奠定基础。方法:100例RA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用隔姜灸,对照组50例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每组均随机分为30d1个疗程和60d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指标及RBC、HGB、HCT、PLT、PCT、RF、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隔姜灸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均明显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且在改善程度上优于雷公藤多甙片。在实验室指标上,经隔姜灸治疗后,RBC、HGB明显高于治疗前,PLT、RF、ESR、CRP指数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在不同疗程疗效的比较中,隔姜灸60d后对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30d,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上亦优于治疗30d。结论:隔姜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能显著控制并改善患者临床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指标。隔姜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较长疗程(60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较短疗程(30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1(VEGFR-1/Flt-1)、受体2(VEGFR-2/Flk-1)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改良的四血管阻断法进行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复制,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保留3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每组12只。电针治疗组大鼠电针"大椎""百会""水沟""神庭"穴,西药治疗组予茴拉西坦0.0625g/kg灌胃,均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跳台实验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测定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VEGF、Flt-1、Flk-1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学习成绩表现为反应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多,记忆成绩表现为潜伏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增多,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海马内VEGF、Flt-1、Flk-1 mRNA表达增强,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电针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改善明显,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海马内VEGF、Flt-1、Flk-1mRNA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电针治疗组大鼠学习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海马内VEGF mRNA及Flt-1 mRNA与西药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能显著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成绩,上调海马内VEGF、Flt-1、Flk-1mRNA的表达,促进了要害部位的血管生成,可能是其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相关危险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干预组30例采用针刺干预和常规治疗组30例采用阿司匹林75mg,每日一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3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脑血流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压和血糖、SOD、MDA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干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脑血流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压和血糖、SOD、MDA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针刺干预组患者TG、HDL-C、左侧大脑中动脉Vmin、PI水平及右侧大脑中动脉Vmax、Vmin、RI,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空腹血糖、收缩压,SO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高危因子具有良性干预作用,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