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64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寻求一种敏感的、无创的CHD诊断方法。方法选择胸闷或胸痛怀疑CHD患者40例,应用TDI测量静息状态(Rest)下前壁中段收缩峰值速度(Vs),以及多巴酚丁胺峰值负荷状态(Peak)下前壁中段Vs,同时测量静息心率和负荷心率;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冠脉造影,并根据左前降支狭窄程度是否大于等于50%分为左前降支狭窄组(LST组)与左前降支非狭窄组(non-LST组)。分别比较Rest和Peak前壁中段LST组与non-LST组平均Vs差别等。结果Rest前壁中段LST组与non-LST组Vs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Peak前壁中段LST组与non-LST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SE结合TDI是诊断冠心病有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DSE在诊断CHD时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优于静息状态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2.
后间隔房室旁道所在区域解剖结构特殊,部分旁道经心外膜跨越房室瓣环,是该区消融困难的原因。本文报导5例心外膜旁道的射频消融情况。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舒张性心衰患者血清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严重程度舒张性心衰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心功能正常患者30例为正常组;心功能异常的患者60例为异常组,并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个亚组,Ⅰ~Ⅲ级各20例。采用6F猪尾导管测定LVEDP,经Swan-Ganz导管检查测定PCWP,电化学发光仪RocheElecsys 2010测定NT-proBNP。分析NT-proBNP与LVEDP、PCWP的相关性。 结果  随着心功能级别增加,异常组血浆NT-proBNP、LVEDP、PCW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LogNT-proBNP与LVEDP呈显著正相关(r=0.793,P<0.01)。LogNT-proBNP与PCWP亦呈显著正相关(r= 0.657,P<0.01)。 结论 血清NT-proBNP定量检测是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NT-proBNP对舒张性心衰严重程度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运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的表达量,运用Clause血凝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①病例组血小板CD62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血小板CD62P表达量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高血压2级、3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血压1级(P<0.05)。③高血压高危、极高危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及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于中危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中危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血小板CD62P表达量在高血压高危组、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和对照组(P<0.01),且高危组高于中危组(P<0.05)。⑤CD62P与收缩压(r=0.59,P<0.01)、舒张压(r=0.43,P<0.01)有正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高血压高危、极高危组较正常健康人血小板CD62P的活化百分率明显增高,且CD62P的活化百分率和血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程度患者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23例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组)患者、27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组)患者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以及55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清MPO、肌钙蛋白T(c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主要指标的水平,同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CS患者血清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尤以STEACS组增高更显著,并随着血清MPO的增高,发生ACS的风险越大,血清MPO水平最高四分位组发生ACS的OR是最低四分位组的4.6倍(95%CI:1.6~13.4),而且比hs-CRP和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预测发生ACS的风险更强;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血清MPO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nT<0.1μg/L患者占74.7%,且其中血清MPO水平最高四分位组发生ACS是最低四分位组的4.9倍;MPO与hs-CRP、ANC无明显相关关系,是ACS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MPO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尤其当cTnT水平较低时,它能早期独立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利尿剂、小剂量地塞米松和浓氯化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8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5-10mg和10%氯化钠10-40ml,静脉点滴7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24h尿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98例患者经加用地塞米松和10%氯化钠后24h尿量明显增加(610+28ml vs 3245+158ml,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5.4+1.6%vs50.2+3.1%,P〈0.01),临床症状迅速改善,对血糖和血脂及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联合应用利尿剂、小剂量地塞米松和浓氯化钠能明显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B型钠尿肽(BNP)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LVH组62例和未合并LVH组(NLVH组)58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TGF和血浆BNP的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各组心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LV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LVH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血清CTGF和血浆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51,r=0.64,P<0.01),NLVH组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与左心室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监测,对高血压LVH患者的诊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术的广泛开展,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uneurysms,PA)已成为一种常见并发症.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ltrasound 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是目前国外常用的治疗PA的方法.现对2004年至2007年在我院行介入性导管诊疗术后行凝血酶治疗的14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PA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和特色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人们发现许多中药具有抗心律失常及潜在的预防猝死作用.但这些认识往往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且缺乏十分充足的科学依据.现代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膜片钳技术的发明应用,使得人们对中药的认识逐步由传统经验走向科学.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价格低廉、天然、无或低毒副作用及便于长期服用的优势.因而探索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一步挖掘中药在抗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等方面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心电生理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丹红注射液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鸡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种蛋在(37.5±0.5)℃条件下孵育,第7天开窗暴露CAM建立模型。将60枚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正常血清组(C组)、丹红注射液治疗组(T组)、血管内膜损伤组(I组)、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IT组)以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20μg/mL)组(V组),每组10枚鸡胚。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及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于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2mL/kg,各组连续7d后取血清。第8天,在鸡胚CAM上放一直径为5mm的滤膜作为载体,分别加样5μL,每日1次,连续3d,第11天取CAM,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载体周围血管数目及滤膜周围0.5cm范围内的血管分支点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比较CAM周围血管数目,T组(31.80±3.08)条与C组(28.40±3.75)条比较,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辏状生长,血管总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I组(47.30±3.27)条与C组相比较,载体周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与IT组(47.60±3.89)条相比较,血管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丹红注射液的兔血清能够明显促进CAM上血管生成,血管内膜损伤后的血清和内膜损伤丹红治疗组也分别强于血管内膜未损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