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还可发展成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劳动人民的健康。慢性气管炎的主要症状是咳、痰、喘,这三种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也互相影响,治疗其中一种症状,将使其他症状相应得到改善。另外,咳、痰、喘症状多因呼吸道炎症而引起,必须消除炎症,才能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2.
豚鼠离体输精管带下腹神经标本制备法为HukoVic'所首创,但早在该氏1961年公开发表此法之前,1960年Boyd即通过私人联系借用该法从事了抗肾上腺素药物的研究。由于这种实验标本优点很多,故近年来国外研究中应用广泛,它对药物的反应敏感,不仅适用于神经介质拟似药和对抗药作用的研究,且可用于某些类型的药物(如降压药、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等)末梢机制的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对电刺激和药物的反应十分恒定,描图整齐美观,便于比较观察效应,每一标本其反应可维持4—6小时,同时毋须特殊装置,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3.
<正>灵芝是高等真菌Ganoderma luciaum Leyss ex Fr. Karst的子实体,在我国传统用作补药及镇静药。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灵芝为补五脏之气、扶正固本的上品药物,本文系研究灵芝孢子粉混悬液对肝损伤病理模型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安徽银莲花(Anemone anhuiensis Y K.Yang,N.Wang et W.C.Ye)系毛莨科银莲花属植物.因其根茎形态似蜈蚣,故俗称“铁蜈蚣”.民间用作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本品种是近年来在安徽皖南山区发现的一种新植物.为开发利用该药资源,芜湖中医学校药化教研室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和生药学进行了研究.同属植物林荫莲花的解热镇痛作用亦曾有报道,本文对安徽银莲花的抗炎  相似文献   
5.
解放后,我国抗菌药工业生产取得了大幅度进展,新的抗菌药不断涌现,打破了帝修反的垄断局面。随着抗菌素应用日益广泛,也出现滥用情况,如目前预防性应用抗菌素约占75%,其中不少属于浪费,不仅加重病员经济负担,且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造成耐药菌株的扩散。因此要求我们医护人员对抗  相似文献   
6.
<正> 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意义在于:(1)合成蛋白质;(2)通过分解释放能量;(3)合成其他生理活性物质。氨基酸的来源不仅来自消化道的吸收,也来自体内蛋白质的更新,人体内每天约更新300g以上的蛋白质。由于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大部分可以重复用于蛋白质再合成,故可维持氨基酸代谢的平衡。氨基酸在血浆内主要是以游离氨基酸形式在各组织间转运。血浆中氨基酸总浓度为2mM/l,其浓度虽不高更新却非常迅速,  相似文献   
7.
自1926年发现肝制剂可治疗恶性贫血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1948年终于从肝脏组织中提得维生素B_(12)作为抗恶性贫血的“外因子”而应用于临床。目前所使用的维生素B_(12)是从放线菌属灰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它含有钴故称为氰钴胺(Cyanocobalamine),分子式为C_(63)H_(36)O_(14)N_(14)PCo,系红色针状结晶,性质稳定,耐热,溶于水,但易被重金属、氧化物、还原物所破坏,在碱性和强酸性溶液中逐渐失效。  相似文献   
8.
1.肝脏组织对药物的作用有何影响?肝功能不良的病人对那些药物忌用或慎用?答:药物进入机体内大多数都要发生化学变化,其变化的方式有氧化、还原、分解、结合等。在体内变化的药物,大部  相似文献   
9.
<正> 受体去敏和向下调节作用(downregulation)是A.Levitzki组织的Fogarty会议上的主题。会议不仅讨论了各种哺乳动物系统,还讨论了细菌对化学吸引物和化学排斥物的受体以及视紫质转换素系统。细菌体系使我们了解到受体调节和适应性的详细机制。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分子遗传学联合应用而得到这些发现可以成为研究哺乳动物系统的入门,因为细菌中的适应现象在概念上与去敏现象相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许多药物的拟交感作用和组织对拟肾上腺素药物敏感性的变化,都是采用释放和排空了组织中儿茶酚胺或妨碍组织对儿茶酚胺的摄取和貯藏来进行解释。但是,关于正常或经利血平前处理的动物组织能否摄取儿茶酚胺的问题尚有争论 Draskoci等利用1:1000组织胺脑室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