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海洋药物及含海洋药物经方在现代妇科疾病辨治中的运用,并参照历代文献的相关阐述,探讨海洋药物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分析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的趋势,以帮助开拓用药思路,推动相关海洋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的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救护程序化管理在抢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作用,并总结其效果。方法对192例颅脑损伤病人通过实施自行设计救护程序(伤情判断评估、呼吸道管理、循环支持、解除脑受压、对症处理、心理支持、转运)和管理模式实施早期救护。结果对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及时实施救护程序和管理模式,可赢得抢救的时机,提高救护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提升急救护理队伍的应变速度和协调能力。结论急诊救护程序化管理在提高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抢救成功率和护士的综合素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瘀毒理论的概念渊源与致病特点,从瘀毒理论与子宫腺肌病的理论联系、相关指标联系等角度论述两者的相关性,探讨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诊疗新思路,指出临证时遵循化瘀解毒治则,创新应用抗肿瘤类药物,兼顾疏肝养肝与培补正气之法,以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复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4.
笔者立足于中医病机演进过程和子宫内膜病理改变特点,创新性提出子宫内膜疾病的类病概念,涵盖常见的11种子宫内膜疾病,将其分为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减退性疾病和损伤性疾病。基于文献回顾梳理,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类疾病的中医学“异病同治”共性病机与不同功能状态内膜调控环节关联性,为寻找子宫内膜病变类疾病证候演变规律、核心病机,确认关键调控通路和靶点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深化中医妇科学常见共性病机的内涵研究提供了证据挖掘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疗效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相关性。方法: 对103例接受铂类药物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骨髓抑制评价。采用RT-PCR法对PD1基因rs36084323A/G、rs2227982C/T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探讨不同基因型与铂类药物化疗效果、骨髓抑制之间的关系。结果: rs2227982C/T多态性与晚期NSCLC铂类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随着等位基因T数目的增加,患者的化疗有效率逐渐升高(CC:20.0%、CT:46.3%、 TT:64.7%)。至少携带一个等位基因T的患者(CT+TT)化疗反应率为CC型的2.58倍(95%CI:1.370-4.880,χ2=10.84,P=0.001)。rs36084323A/G多态性与化疗后骨髓抑制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随着等位基因G数目的增加, III-IV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逐渐升高(AA:12.2%、AG:35.0%、 GG:40.9%)。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AG+GG) III-IV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是AA型的3.04倍(95%CI: 1.258-7.356,χ2=7.625,P=0.006)。结论:PD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NSCLC铂类化疗临床反应、骨髓抑制之间存在关联,携带rs2227982 T等位基因的患者有更高的化疗反应率,而rs36084323 G等位基因携带者更容易出现III-IV度骨髓抑制,PD1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可能作为晚期NSCLC铂类化疗敏感性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三七茜草有效组分宫腔给药对IUD(Intrauterine device)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相关指标以探讨其对子宫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表型转化影响的机制。方法 选用40只SPF级SD雌性已生育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宫内节育器组(IUD组)、三七茜草有效组分宫腔给药组(SQ-IUD组)、宫宁颗粒灌胃组(宫宁颗粒组)各10只,观察大鼠精神活动状态、子宫炎症水肿情况,电镜下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改变,ELISA检测宫腔冲洗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RhoA蛋白表达水平,PCR法检测RhoA,Rho激酶Ⅱ(ROCKⅡ)、平滑肌22 alpha(SM22α)的mRNA含量。结果 在大鼠造模后状态方面,宫宁颗粒组与SQ-IUD组一般状态与空白组无差别,子宫炎症水肿情况较IUD组轻;在PDGF方面,SQ-IUD组含量显著低于IUD组(P < 0.05);在免疫组化方面,SQ-IUD组RhoA蛋白表达显著低于IUD组、宫宁颗粒组(P < 0.01);在RhoA mRNA方面,SQ-IUD组含量显著低于IUD组、宫宁颗粒组(P < 0.01);在RockⅡ mRNA方面,SQ-IUD组含量显著低于IUD组(P < 0.05),但与宫宁颗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SM22α mRNA方面,SQ-IUD组含量显著高于IUD组、宫宁颗粒组(P < 0.05)。结论 三七茜草有效组分宫腔给药可明显减轻IUD放置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激活减少子宫VSMC的表型转化,从而起到防治IUD出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外治法对肛瘘术后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选定3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综合外治组(治疗组)、口服曲马多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对创面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采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PCR法检测bFGFmRNA、神经肽P物质mRNA(SPmRNA)、NK1RmRNA。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bFGF及其mRNA、VEGF、SPmRNA、NK1RmRNA均升高,IL-1、IL-6、TNF-α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VEGF、SPmRNA、NK1RmRNA均升高,IL-1、IL-6、TNF-α均降低。结论:中医综合外治法可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优于口服曲马多治疗,并可通过上调SP/NK1R促进bFGF、VEGF表达,抑制L-1、IL-6、TNF-α表达,加快肉芽组织血管生成并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年龄分布及用药规律差异,以扩宽该病保守性治疗的思路。方法 收集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535例,处方数564个,中药信息11002条,影像学资料780条,采用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在40-49岁的患者最多,约占总患者人数的45.42%;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在20-2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30-3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盐小茴香、益母草;40-4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蒲黄、白芍、益母草、党参;50-55岁的核心处方为益母草、海螵蛸、党参、蒲黄、茜草、三七粉。结论 40-49岁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好发年龄段,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态势。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应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症状表现的不同,佐以理气止痛、益气养血之法。寒凝血瘀者散寒祛瘀,热毒瘀结者清热解毒化瘀,以血瘀出血证为主者则应化瘀止血。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内膜和肌层交界的深度大于2.5 mm,并向其内弥漫性生长而引起的疾病,给广大妇女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医将子宫腺肌病归属于"经行腹痛""月经过多""癥瘕""不孕症"等范畴,病机为瘀血内阻.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药领域研究特色之一,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从症状是体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山东三甲中医院治疗局灶性子宫腺肌病(AM)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 局灶性AM 患者资料,应用复杂网络、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等分析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局灶性AM 的用药规 律。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处方761 首,涉及中药260 味。使用频次高的中药有醋香附、蒲黄、醋 延胡素、当归等;药物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理气为主;药物归经频次最高的为肝经;关联分析得到核心药 对组合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和“当归-川芎”;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白 芍、川芎、蒲黄、益母草、党参、牡蛎,以及3 层药物配伍加减组合。结论治疗局灶性AM 的核心药物为醋 香附、醋延胡索、当归、白芍、川芎、蒲黄、益母草、党参、牡蛎,以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兼以 补虚及软坚散结,辨证加以温里、清热、解毒等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