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主转换模式"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根据《经络腧穴学》课程特点和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知识积累度不同,阐述在教学中怎样具体地安排"教"与"学"的侧重点。结论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采用"双主转换模式",既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针灸学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要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神经 -内分泌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二肾一夹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 ,测定实验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和心率变异性 (HRV)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针刺组血压 (BL 2 3:19.1± 1.1k Pa,ST36:18.1± 2 .5 k Pa)及 ET水平明显下降 (P<0 .0 1) ,其中针刺肾俞组血浆 ET水平 (91.3± 9.45 pg/ ml)较足三里组 (10 8.48± 13.0 6pg/ ml)下降更明显 (P<0 .0 5 ) ;针刺治疗组血浆 NO水平 (BL 2 3:5 0 .3±12 .7μmol/ ml,ST 36:49.71± 8.49μm ol/ m l)显著升高 (P<0 .0 5 )。足三里组针刺后 L F/ HF比值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而肾俞组 L F/ HF值 (0 .5 7± 0 .13)明显低于模型组及足三里组 (0 .86± 0 .2 5 )。结论 针刺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动脉血压 ,肾俞与足三里两穴无明显差异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NO及 ET参与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3.
“靳三针”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刺是临床治疗脑性瘫痪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留针时间存在重大分歧,探讨不同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2003—05/2003—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集确诊为脑瘫,已接受两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患儿43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h与30min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采用GMFM测评,治疗前留针1h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562.8&;#177;592.6,2452.1&;#177;723.5,1573.8&;#177;513.4,各区实际得分为152.9&;#177;39.2,162.2&;#177;61.4,144.73&;#177;29.2,治疗后各功能区得分为2989.7&;#177;451.3,3897.9&;#177;652.1,2341.7&;#177;317.9,实际得分为231.5&;#177;41.5,271.4&;#177;85.8,228.6&;#177;38.3。留针30min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696.8&;#177;215.3,2509.5&;#177;385.4,1495.3&;#177;203.7,实际得分为159.7&;#177;32.4,155.6&;#177;49.3,131.9&;#177;21.3,经治两个月后,其相应功能区得分为2386.5&;#177;423.5,3372.1&;#177;592.6,1968.2&;#177;295.6,实际得分为197.3&;#177;42.5,207.2&;#177;71.5,180.5&;#177;20.5。治疗后两个针刺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头针留针1h组对跪爬、坐、站几个运动功能区的改善优于留针30min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脑性瘫痪康复现状及特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特点及模式。方法 分析国内外脑性瘫痪治疗现状,结合文献详细阐述国内采用针灸治疗脑瘫的具体方法及其机理研究。结论 针灸治疗脑瘫有着极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宜开展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出疗效确切、可行性强的针灸治疗方案,建立以针灸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脑性瘫痪康复体系。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狭义"经络"概念与广义"经脉系统"的从属关系.一方面,针灸的作用是以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为特点,通过广义的经脉系统而发挥的,这一理论合理解释了诸多针灸流派繁荣共存的临床现实;另一方面,调节"经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针灸只是其中的一种.笔者主张针灸作用机理的探讨应力求用现代语言诠释,不可圄于古人之说;经络实质研究应寻求多学科合作才可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在不同时期介入对缺血缺氧性脑瘫幼鼠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其神经生化机制。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A、B、C、D 4组 ,A、B组分别于造模后 48h、7d开始针刺 ,C为模型组 ,D为假手术对照组 ;7、14、2 1d时进行行为测试 ,2 1d时观察各组死亡率 ,测定脑重量 ,并观察脑大体和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状况以及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针刺可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以A组最明显 ,死亡率较C组下降 2 1.8%。缺血缺氧后 7d ,模型组大鼠前肢功能明显下降 ,至 2 1d时 ,A、B、C 3组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 ,A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但C组仍差于D组。缺血缺氧后 2 1d ,A、B、C组左脑半球呈程度不等的萎缩 ,各组左大脑重量有显著性差异。 4个组右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数无显著差异 ,左侧则差异显著。②造模后2 1d ,各组NGF表达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A组NGF呈强阳性表达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B组、C组。PBS空白对照组结果为阴性。结论 :①针刺可早期介入治疗脑瘫 ,提高存活率 ,改善前肢功能 ,增加脑重 ,促进大脑发育 ,但头针在早期宜慎用。②针刺提高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密度 ,增加NGF的长时程阳性表达 ,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瘫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针刺干预脑性瘫痪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头体针留针30min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在此基础上,观察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03-05/2003-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治的门诊脑性瘫痪息儿43例.男28例,女15例。均为已接受2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头针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h。头针留针30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采用小儿脑性瘫疾粗大运动评价量表[共80项指标,分5个功能区。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③坐结合平衡反射。④站。⑤走、跑、攀登。每一项指标以完成程度给分,完全不会为0分;完成动作&;lt;10%为1分;10%~90%为2分,100%为3分,神经反射以仍残存或未出现的年龄给分。最后评分有3项,①功能区得分,为该功能区总分X100。②实际得分,为检查功能区得分除以检查功能数。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3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针干预后2个月脑性瘫痪2,3,4功能区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头针留针1h组均明显高于头针留针30min组(P&;lt;0.05)。结论 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头体针留针30min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在此基础上,观察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03-05/2003-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治的门诊脑性瘫痪患儿43例,男28例,女15例。均为已接受2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头针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h。头针留针30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采用小儿脑性瘫疾粗大运动评价量表[共80项指标,分5个功能区。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③坐结合平衡反射。④站。⑤走、跑、攀登。每一项指标以完成程度给分,完全不会为0分;完成动作<10%为1分;10%~90%为2分,100%为3分,神经反射以仍残存或未出现的年龄给分。最后评分有3项,①功能区得分,为该功能区总分×100。②实际得分,为检查功能区得分除以检查功能数。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3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针干预后2个月脑性瘫痪2,3,4功能区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头针留针1h组均明显高于头针留针30min组(P<0.05)。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刀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刀组于造模后2、9、16 d各治疗1次,造模后第17天通过悬吊试验观察缺血缺氧性幼鼠随意运动,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缺血缺氧性幼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和GFAP表达.[结果](1)悬吊试验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评分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模型组随意运动有异常;针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刀组随意运动接近正常.(2)HE染色显示:模型组病侧脑组织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坏死显著,针刀组上述病理变化有所减轻.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出现GFAP阳性细胞增生,染色较深,染色范围较广;针刀组GFAP阳性细胞增生减轻,染色变浅,染色范围亦变小;假手术组未见GFAP阳性细胞增生,染色浅,染色范围分布稀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阳性细胞面密度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阳性细胞面密度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刀组GFAP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结论]针刀疗法能够改善幼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障碍,减轻中枢神经细胞损伤和GFAP阳性细胞增生,下调GFAP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特点及模式.方法分析国内外脑性瘫痪治疗现状,结合文献详细阐述国内采用针灸治疗脑瘫的具体方法及其机理研究.结论针灸治疗脑瘫有着极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宜开展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出疗效确切、可行性强的针灸治疗方案,建立以针灸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脑性瘫痪康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