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热休克蛋白47(HSP47)主要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TME)中胶原蛋白的折叠、分泌和成熟, 并在人类癌症中广泛扩增。HSP47已被证实在多种颅外肿瘤中过表达。在胶质瘤中, HSP47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的分级相关, 参与胶质瘤的增殖、侵袭、血管形成、免疫调节, 并对胶质瘤的TME进行调节, 促进胶质瘤干细胞的存活, 可能与胶质瘤的异质性有关。文章对HSP47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探讨HSP47对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存在出血风险患儿行腰椎穿刺(腰穿)术是否容易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接受过腰穿且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指有出血风险)的住院患儿的病历,排除入院至出院时间≤24 h病历,考察有出血风险时行腰穿术后3 d内是否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出血风险综合指标包括:①有出血的症状和体征;②腰穿前3 d内接受过抗凝治疗、或输注过PLT或血浆;③PL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正常值下限,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酶Ⅲ(AT-Ⅲ)活性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上限。符合①或②,合并③为有出血风险。结果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0日我院出院病历病案首页有腰穿记录并排除24 h出院病历,最终232例患儿370例次腰穿记录进入本文分析。232例患儿中,年龄4 h至17岁8个月,中位年龄为3岁。370例次腰穿中,以怀疑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09例次,56.5%)和需要鞘内注射药物(142例次,38.4%)为主,无存在腰穿绝对禁忌证行腰穿病例。存在出血风险综合指标异常的患儿,即使有出血表现/抗凝药物和输注PLT史且实验室6项指标中任意指标指示出血风险[PLT 1~97(53±30)×109·L-1、PT 13~24.8(15.7±3.4) s、APTT 40.4~157.9(60.2±20.2) s、INR 1.21~2.11(1.53±0.34)、FIB 0.68~1.99(1.34±0.40) g·L-1、AT-Ⅲ130~158.6(144.3±11.7)%],行腰穿后3 d内穿刺部位均未发生血肿。结论有出血表现、腰穿前抗凝或输血治疗、实验室出血指标异常儿童腰穿部位发生血肿风险极低。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浅静脉炎为皮下浅静脉炎症性血栓性疾病,属中医“青蛇毒”“赤脉”“恶脉”等范畴,临床证型多分为湿热内阻型、瘀血阴滞型,不同证型之间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不同,湿热内阻型多处在疾病急性期,伴随炎性细胞因子大量释放,瘀血阴滞型多处在疾病慢性期,炎性细胞因子相对减少。本研究旨在从炎症细胞因子出发,论证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从理论探析,从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4.
正胸腰段脊髓损伤多继发于椎体骨折和脱位,损伤机制多由于椎体脱位或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创伤性胸椎间盘突出致脊髓损伤在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病机制不明确,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诊断较困难,早期及时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2016年4月本院收治外伤后胸椎间盘突出致脊髓损伤1例,随访12个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高空坠落伤后双下肢不全瘫3 d"于2016年4月29日入院,患者3 d前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lncRNA CASC2 (cancer susceptibility 2)对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temazolamide,TMZ)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胶质瘤患者病例,比较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 1/2)突变型胶质瘤组织(17例...  相似文献   
6.
脊膜瘤是一种发生于椎管内的良性肿瘤,多起源于内皮细胞或纤维细胞,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5%。主要发生于40~70岁的女性,其中约75%~83%发生在胸椎,女性∶男性为5.8∶1。脊膜瘤对放化疗等不敏感,通常需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满意,复发率低。大部分脊膜瘤为硬膜下髓外占位性病变,极小部分生长于硬膜外,肿瘤与硬膜关联紧密。钙化发生率约占椎管内脊膜瘤的1%~5%,但脊膜瘤完全钙化国内外鲜有报告,我院2016年3月收治1例T7节段脊膜瘤完全钙化患者,手术治疗后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沉默lncRNA MALAT1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CGGA数据库下载胶质瘤lncRNA MALAT1表达谱数据,采用生信方法分析胶质瘤组织lncRNA MALAT1的表达。体外培养U87、A172,转染lncRNA MALAT1质粒沉默其表达(sh-MALAT1组),以转染空白质粒为对照(sh-NC组);使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TargetScan软件预测lncRNA MALAT1靶蛋白并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U87、A172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生信分析显示,胶质瘤lncRNA MALAT1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且lncRNA MALAT1高表达胶质瘤病人总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sh-MALAT1组U87和A172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sh-NC组(P<0.05),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NC组(P<0.01)。TargetScan软件分析显示STMN1、RAB5A和ATG4D蛋白为lncRNA MALAT1的下游靶点,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sh-MALAT1组U87和A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小型岩斜区脑膜瘤(PCM)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手术治疗的18例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小型PCM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4例采用改良颞下岩前入路。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分级Ⅰ级15例,Ⅱ级2例,Ⅲ级1例。术后发生面瘫2例。术后随访6~16个月,全切除肿瘤无复发,残余肿瘤无进展;末次随访KPS评分与BN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且改良颞下岩前入路KPS评分、BNI分级明显优于乙状窦后入路(P<0.05)。结论 对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小型PCM,显微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改良颞下岩前入路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类、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住的107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组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根据随访患儿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07例患儿中男62例、女45例。就诊年龄5.6(1.7,10.0)岁,其中>28日龄至3月龄5例(4.7%)、>3月龄至5岁46例(43.0%),>5~12岁43例(40.2%),>12~18岁13例(12.1%)。首发症状包括急性发热35例(32.7%)、肢体疼痛24例(22.4%)、发热伴肢体疼痛23例(21.5%)。75例(70.1%)病原菌培养阳性中,化脓性链球菌、肠炎沙门菌及大肠杆菌各1例(1.4%),金黄色葡萄球菌72例(96.0%),其中MSSA组47例、MRSA组22例,仅外院培养阳性且无药敏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MRSA组感染患儿居住农村、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均高于MSSA组[14例(63.6%)比18例(38.3%),21例(95.5%)比33例(70.2%),χ^(2)=3.87、4.23,均P<0.05]。无并发症组患儿65例,有并发症组患儿42例。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脓毒症19例(17.8%)、化脓性关节炎17例(15.9%)、静脉血栓12例(11.2%)。有并发症组出现精神改变、食欲减低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的患儿比例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高于无并发症组[18例(42.9%)比9例(13.8%)、20例(47.6%)比12例(18.5%)、34例(81.0%)比41例(63.1%)、3.5(2.0,6.0)比2.0(1.0,4.0)d,χ^(2)=11.38、10.35、3.89,Z=2.21,均P<0.05]。预后不良组有合并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10/15比34.9%(30/86)、7/15比17.4%(15/86)、14/15比61.6%(53/86),χ^(2)=5.39,6.40、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急性期C反应蛋白是并发症(OR=1.01,95%CI 1.01~1.02)和不良预后(OR=1.01,95%CI 1.00~1.0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首发症状以急性发热、肢体疼痛、发热伴疼痛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精神改变、食欲减退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入院至手术时间长者易发生并发症。患并发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者预后差。急性期C反应蛋白高是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主要通过调控编码蛋白基因的表达、染色质重构、组蛋白修饰,以及作为小分子RNA的前体分子,在人类癌症中广泛扩增。lncRNA已被证实能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在胶质瘤中,lncRNA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的分级密切相关,参与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并对胶质瘤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行调节,促进胶质瘤干细胞的存活,可能与胶质瘤的异质性存在相关性。本文对lncRNA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lncRNA对胶质瘤的增殖与侵袭、信号传导通路和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