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8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而优则仕,出仕入相.是一个天才的不懈努力和综合文化水平的顶级表现。中医理论及综合文化素质和临床诊疗规范化的高水平积淀,是名医和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为良相,必为良医。古人将良相和良医相提并论,相者,领导者管理者也。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面对高度自控的生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复杂的具有动态和自动调控的有机集合体。中医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视为一个整体。阴阳一体,四诊八纲阴阳五行辨证施治,中医整体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名医同一般医生的区别在于,临床与理论的综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综合素质.文化力,文化综合素质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与时俱进的综合文化氛围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为何对某人来说是救命良方的药物却会让另一个人出现致命反应?人的个体差异决定了这一事实,以人为本,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健康食谱,将有益于健康。每个人对高脂或低脂饮食,盐以至体育锻炼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对疾病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健康是构筑在营养和基因的相互作用之上的,健康和食品,食品和食品,食品和药品,药品和药品其作用往往是复杂的,是一个持续的不计其数的相互过程。新陈代谢过程涉及多种基因,通过无数次理化及生化方式相互作用。基因变异并不神秘,任一刺激原及刺激量均可影响基因变异的结果,环境生态,微生态环境以及精神、营养、药品、保健等均可影响基因变异表达及其结果。中医医疗保健就是基于这一理论的医疗实践和临床效果即最佳医疗效果,这一理论的根本依据就是中医“天人合一”即天人相应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五证十二型     
五证十二型,是从五行学说,八纲辨证以及四气五味中,本着可操作性,体现中医特色的原则,总结近百年来的中医实践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吸取当代医学精华,提出“五证十二型”辨证概念,五证十二型是对中医辨证理论的提高和创新。十二型是五证加“水火,寒热,酸硷糖”,硷是中药“咸”和西医“硷”的综合称谓,而糖是指糖尿病体质。辨证施治辨五证,还要辨体质十二型。才能达到药证相合,中西医并重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四诊八纲,五运六气,七情六欲,四气五味,都属于中医“气”的范畴。肺主气,以气为本,精属阴,气属阳。精和气在肺部合流。精气合一,“精气神”一体,精气和神气,构成“精神”的主要内核。气基因合一,形神一体。“阳主阴从”,同样强调了气和神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神”是精气合一的最高形式,换句话说,阴阳平衡是“神”的最佳生命存在和表达。“神者,水谷之精气”,“血气者,人之神”,形健则神旺,可见“形神合一”,是人体生理和生命力的最佳存在形式和表达形式。形与神皆根源于气,“气者,精神之根蒂也。”道法自然,天地之道,阴阳而已。本,气也,阴阳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所讲的神,是建立在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基础上,是对人体的宏观和整体评价,尤其是在“四诊八纲”层次的辨证施治。精属阴,气属阳。阴平阳秘是人体阴阳和谐的最佳平衡状态。现代医学对气的研究,对阴阳的研究,对神的研究,尤其是对“神”的认知,始终同临床脱节。气,神,神志,神明,是中医对“神”各阶段的不同称谓,是形神一体,精气神合一,精气和精神最佳生理外在表达和抽象评价。人体理化和功能及生命力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医所讲的“神”。在“精气神”和“精神”层面,“神”只是气的高层和高端抽象评价;在治疗层面,理气调神互为因果。精气合一,气行血行,扶阳理论和甘温除大热理论,对健康的保持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精气血神”既是精神的生理过程,又是由低级向高级的“神”的抽象和表达,主宰者理,气也,神也。看病难、看病贵,要从国情出发。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临床疗效。大医情诚,首先是公益性,其次是责任和服务。几千年来,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中医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6.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一气一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医古典理论是中医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中西医并重,中西药联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始终是发展中西医药的真理。阴阳五行,四诊八钢、辨证施治及以气为本和中医气化理论同现代医学的融会贯通是完善现代医疗保健新模式的必然途径。气基因合一,中医理论数字化,中药自制剂原生态化,必将推动和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中医药辨证施治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天人合一,对待者数,流后者气、主宰者理。以气为本,始终是辨证施治的不二法则。  相似文献   
8.
基因和新陈代谢的关系,遗传和获得和遗传的进化过程,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指导着“四诊八纲”,“君臣佐使”,“辨证施治”和临床医疗保健工作,用整体观点,辨证观点,进化论观点,指导临床医疗保健实践,是克服数百年来指导西方科学“机械思维范式”的有效理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天人合一”,将使现代医疗保健模式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八纲”为本,证为本,病为标,标本兼治。“治病必求于本…标本治则”的选择,就是辨证施治。证病的因果关系,同样应引起临床的重视。“证病辨证,是“标本”的辨证,急则治其标和“治未病”,是辨本施治和辨证施治的完美体现,互为因果就是“标本转换”,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同样是一种干预,干预的“矫枉过正,过之不及”的辨证思维和“中病量勿过”的辨证观点,是顺应自然“适者生存”和完善医疗保健服务的关健,医疗干预和人体自洽及以人为本,将体现辨证施治者的人文水平和名医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华五千年,中医对人体科学的研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有其独特的理论。现代医学更重视对人体的“物质性”即解剖和新陈代谢的研究,忽视了人体“精神性”即思想理论化和人生观同疾病及“基因”的内在联系,人文精神的生理和病理以及新陈代谢基础的针对性论文及文化产品匮乏,精神文明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医学领域表现的更为突出。气是第一生命力,物质和精神是气的两个状态,精气神三宝,是物质到精神的三步曲,也是气的最高表现形式。精神因素是“气”的重要内涵;是生命的支柱和健康标志,精神和基因的互动,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昭示着“气基因相应”和“气基因合一”的不二法则。生命基因是先天的,但生活方式取决于后天的选择。从而影响人的后半生。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及“精气神”人体三宝,以及饮食有节和快乐精神是“气基因合一”和气化代谢的基础。神是生命的主宰,气是第一生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选择美好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类长寿健康的保证。本文着重探讨了,“气基因合一”,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精神是生命的上层建筑和主宰,正确和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体生命长寿和健康的保证。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中医所讲的“神明之府”,是光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积极向上以及健康的快乐人生。理性和智慧不但激励生命,同时也影响着生命中“气基因合一”及基因代谢和基因功能。补精益气壮神,中医讲补益精气,主要是平衡理论,阴阳平衡,水火平衡、酸碱平衡;补是平衡,辨证施治也是平衡。气一阴阳一五行之气、精气神、八纲、五证、十二型均可为本,辨本施治,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0.
利用信息技术将财务管理预先、过程、事后控制结合使用,建立完整财务控制循环体系,实现创新性全过程财务控制的闲环管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的医院财务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