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安徽亳州板蓝根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制定板蓝根规范化种植的操作规程提供依据。方法 :进行安徽亳州板蓝根的种质资源调查和种子染色体的鉴定研究。结果 :安徽亳州板蓝根种质资源有四倍体菘蓝和二倍体菘蓝。结论 :确定二倍体菘蓝为板蓝根规范化种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用牡丹不同生长期氮、磷、钾的吸收规律及其种植的平衡施肥问题。方法采用定期采样,分析不同生长期药用牡丹氮、磷、钾的吸收量及生长量,推算种植过程的科学施肥量。结果药用牡丹地上部快速生长期主要在7月份之前,植株地上部对氮、磷、钾的吸收较高;氮、磷、钾的平均含量1.259%氮、0.114%磷、0.530%钾。从7月开始,地下部明显增重,此时期根部积累的氮、磷、钾较多:根氮、磷、钾的平均含量0.794%氮、0.108%磷、0.380%钾。结论药用牡丹植株生长每年的需氮约1 500 g、需磷160 g、需钾640 g。  相似文献   
3.
白芍不同种质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白芍不同种质的芍药苷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LichroCART RP-C18(4×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4:86);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30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白芍不同种质芍药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白芍地下各部分芍药苷的含量差异呈现根茎(芍头)>须根>主根。结论芍药苷含量差异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种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安徽药用牡丹规范化种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牡丹作为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根皮称为丹皮,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效。目前丹皮商品主要来源于栽培,主产于安徽铜陵、南陵、亳州,四川垫江、湖北建始等地区。安徽铜  相似文献   
5.
安徽白芍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研究及SOP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白芍栽培特点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产区总结经验和资源鉴定、追肥研究、病虫害防治、加工处理等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白芍种植的SOP。  相似文献   
6.
安徽白芍不同种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安徽亳州白芍种质进行较为系统的区分和评价,为产区的白芍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观测比较了白芍种质的主要经济性状,以芍药苷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分析比较各种质的品质。结果 3份种质各有其特点,在5年的采收期内亳州2号目前较适合产区栽培。结论不同种质可能有不同的采收年限,不同种质的最佳采收期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7.
安徽铜陵牡丹皮适宜采收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铜陵牡丹皮适宜采收期,为牡丹皮基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铜陵2002年秋季移栽的3年生牡丹植株,2005年生长季节,每月定期采样30株,测定根干鲜重及根中丹皮酚的含量。结果:从产量上分析,6月之后,牡丹地下部显著增重,根部干物质积累平均为52.4g;从丹皮酚的含量分析,移栽3年生牡丹植株均已达到《中国药典》标准,其中以8月份丹皮酚含量较高,为2.2%。从不同年限、不同等级牡丹皮的生产率分析,移栽3年、4年干重比前1年增加率都在10%以上,移栽4年的牡丹皮一、二级所占比例较高,为47.8%。所以采收应选择移栽4年后的牡丹皮。结论:安徽铜陵牡丹皮采收年限应在移栽第4年的8月下旬~9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安徽白芍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研究及SOP的制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白芍栽培特点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产区总结经验和资源鉴定、追肥研究、病虫害防治、加工处理等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白芍种植的SOP。  相似文献   
9.
煮制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考察煮制温度和时间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测定煮制与未煮制、地下部分不同部位芍药苷的含量变化.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 LichroCART RP-C18(4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4:86);流速:1 mL&#8226;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 结果煮制温度和时间对芍药苷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大;不同品种的白芍85 ℃煮制15 min后芍药苷的含量均高于煮制前芍药苷含量;白芍地下各部分芍药苷变化趋势为根茎(芍头)>须根>主根. 结论 白芍的煮制程度应有明确指标;应系统全面研究白芍和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不应仅凭一个指标来考证;白芍是否去皮应明确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