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6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纯中药制剂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按要求选择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给予通脉口服液(含黄芪、三七等),对照组30例给予金水宝口服液。疗程均为6月。观察用药前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肾功能、尿蛋白、免疫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6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脉口服液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含量、调整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临床上尚未完全阐明,是一种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以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和水肿等为特征的症候群。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肾病(MCD),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FSGN)、膜型肾病(MN)、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Ms CGN)、系膜增生性肾炎(Ms PGN)五种病理类型最为常见。其中儿童及青少年以微小病变肾病较多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心功能和肾功能衰退及其交互作用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心血管事件是肾衰竭患者首位死亡原因。慢性肾衰竭并发心脏病变属中医学"水肿"、"肾风"、"喘证"、"心悸"、"怔仲"等范畴。杨霓芝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前期对通脉复方有效组分活性筛选基础上,对通脉复方有效组分"新复方"防治系膜增生性肾炎进行药效学评价,为开发"新复方"新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抗胸腺抗血清(AST)制备大鼠MsPGN肾炎模型及行疲劳游泳致"气虚血瘀"证模型,灌胃给药高、中、低剂量通脉"新复方"4周,分别于第2周、第4周观察对其大鼠尿蛋白、血尿、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CSCr)和血尿素氮(CBUN)等的影响.结果:通脉新复方高、中、低剂量均能减轻肾炎模型大鼠的24 h蛋白尿,缓解血尿和降低红细胞计数,提高血清TP、ALB水平(低剂量除外),降低BUN水平,而对SCr影响不明显.结论:通脉有效组分"新复方"能有效防治系膜增生性肾炎.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极高的心脑血管事件,这些事件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与血瘀有关,而血瘀症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异常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的文献报道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张琪“保元降浊八法”等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简称肾衰)的治疗作用及对其预后影响。[方法]对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 mL/min、未进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衰患者32例采用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药制剂、中药结肠透析以及对症处理和必要时给予临时透析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中医征候和证型变化情况,检测患者的血生化等指标,并对其中尚存活者与已死亡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终末期肾衰患者未能进行透析等替代治疗者,中医证侯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病变过程中其证候不断发生改变。经中医整体排毒疗法治疗后,患者3个月存活率为90.6%,半年存活率81.3%,1年存活率71.9%。将其中尚存活病例(存活组)和已病死病例(死亡组)比较,两组年龄、病程、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存活组尿量多于死亡组(P<0.01),血清白蛋白也较高(P<0.05)。[结论]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对于因经济等原因不能接受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衰患者仍有改善临床症状,稳定血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作用,是维持终末期患者继续生存的有效疗法;终末期患者的尿量、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能否长期存活有一定的关系。如能有意识地改善这类患者的尿量和营养状况,对延长他们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1997-2000年收住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62例,均常规给予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即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口服尿毒康、通脉口服液、大黄胶囊等专科制剂,保留灌肠,静脉滴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疗程30d。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肌酐及尿素氮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疗效与病情分期、原发病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62例病人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好转,显效41例,有效71例,稳定2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稳定率82.7%。肾功能衰竭期总有效稳定率明显高于尿毒症期(x^2检验,P<0.01);氮质血症期总有效稳定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x^2检验,均P>0.10);原发病为梗阻性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病综合征的总有效稳定率虽然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但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25或P>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疗效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西医综合措施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各期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尤以肾功能衰竭患者疗效最好。各原发病之间、中医证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增殖和分泌IL-1β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传代培养,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通脉口服液含药血清、黄芪含药血清、三七含药血清,采用MTT法观察各组含药血清对正常培养条件下及LPS刺激状态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测定LPS刺激下通脉口服液组细胞上清中IL-1β的含量。结果3组含药血清均可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三组之间比较,通脉口服液组作用要优于黄芪组及三七组。ELISA结果表明:通脉口服液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IL-1β。结论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LPS诱导的系膜细胞IL-1β的产生,肾小球系膜细胞是通脉口服液防治慢性肾炎,延缓肾小球硬化的重要靶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肾炎的临床特点为起病隐匿,病程冗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大多数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本病常呈缓慢进展性,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若病情逐渐发展至慢性肾炎晚期,由于肾单位不断被毁损,使剩余的肾单位越来越少,纤维组织增生,肾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本院杨霓芝教授从医30多年,在治疗慢性肾炎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和结合临床实际,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中医病机.认为脾肾气虚为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肾衰日久,可见血瘀和浊毒;气虚、血瘀和浊毒可贯穿慢性肾衰的始终.益气活血蠲毒应为治疗慢性肾衰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