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评价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于合并致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形成高危并存疾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设定致TKA术后VTE形成风险增加的8个术前并存疾病,据此回顾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初次单侧TKA患者资料,并根据氨甲环酸使用方法分为对照组、静脉TXA组、局部TXA组。安全性指标为VTE发生率,有效性指标为输血率。  结果  共回顾7 836例TKA,其中合并致VTE形成高危并存疾病的共781例。对照组341例,静脉TXA组163例,局部TXA组277例。对照组29例(8.50%)、静脉组16例(9.82%)、局部组22例(7.94%)发生术后VT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TXA组(18.40%)及局部TXA组(22.38%)输血率明显较对照组(31.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  静脉及局部TXA均不增加合并致VTE高危并存疾病TKA患者围术期VTE发生风险,且能有效降低输血率,TXA于此类TKA患者中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直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8年3月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37髋)的临床资料,均采取DAA入路,头颈部带部分软骨高位开窗清除坏死骨并自体骨打压植骨。观察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5.23±10.35)个月,随访过程中,5例(5髋)临床症状加重,其中2髋改行THA,判定为保髋失败,占13.51%;27例(32髋)临床症状持续改善,判定为保髋成功,占86.49%。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Harris评分、髋关节屈曲、内旋、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坏死面积、关节面塌陷情况、关节间隙变窄情况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经DAA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仍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严重踝关节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早期行跟骨牵引,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48例获得平均22(12±34)个月随访,均未发生感染,切口一期愈合。根据Baird和Jackson改良的X线评价及主客观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正确评估局部皮肤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能显著减少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6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传统组和关节镜组,每组31例。传统组接受传统内固定术治疗,关节镜组接受膝关节镜下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关节镜组术后引流量小于传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统组和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03%(9/31)、6.45%(2/31),关节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膝关节镜引导下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康复,改善膝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活血疏肝汤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的机制。方法 基于中医药数据库筛选活血疏肝汤有效成分及有效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从数据库获得术后血栓及疼痛的疾病靶点集合,取疾病与药物靶点的交集获得共有靶点。进一步分析共有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获得关键靶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将高频靶点与活血疏肝汤的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了解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结果 活血疏肝汤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显示共有132个有效成分,693个有效靶点。取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交集得到79个共有靶点,进一步通过蛋白相互作用分析获得关键靶点35个,以此预测活血疏肝汤干预术后血栓及疼痛的信号通路及涉及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分子对接显示活血疏肝汤的核心成分与术后血栓与疼痛的高频靶点有较好的结合作用。结论 活血疏肝汤通过多个生物学途径、多个信号通路实现了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及疼痛的有效治疗,加速了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接受治疗的内侧单间室KOA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TKA治疗,观察组接受UKA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 d疼痛评分、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6、12、24个月HSS评分及膝关节屈曲度达90度需要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指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 d疼痛评分观察组[(2. 09±0. 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 10±0. 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屈曲度达90度需要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在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并发症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内侧单间室KOA的治疗中,UKA能取得与TKA相同的治疗效果,且还具有手术创伤小、输血量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膝关节损伤患者运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运用关节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损伤患者运用关节镜治疗效果确切明显,可改善膝关节功能,缩减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其恶性程度大,发病率高,但其病因及转移发展的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在相关的基础研究中,骨肉瘤动物模型对进一步研究骨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因为骨肉瘤细胞起源于间叶组织这一特点,不同于上皮细胞来源,使得骨肉瘤动物模型的构建存在着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靶向短肽介导的肿瘤抑素(tumstatin)活性T3片段对骨肉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瘤效果.方法 人工合成肿瘤抑素活性T3片段并加载对骨肉瘤血管有靶向结合能力的7肽.在体外,通过细胞凋亡抑制(MTS)法、细胞迁移抑制实验检测该活性肽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选取裸鼠50只,制备荷骨肉瘤裸鼠模型,剔除瘤体较大或较小的裸鼠,将剩余荷瘤裸鼠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T3肽、靶向-T3肽、化疗药物(CTX)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治疗.治疗完成后完全剥离肿瘤称重,并进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裸鼠肺组织HE染色,以分析靶向-T3肽对骨肉瘤血管生成及侵袭力的抑制效果.结果 体外环境下,T3肽及靶向-T3肽均有效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体内实验,靶向-T3肽组平均瘤重(1.104±0.247)g,其肿瘤抑制率为46.9%;T3肽组平均瘤重(1.484±0.369)g,其肿瘤抑制率为28.6%;各治疗组间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53,P=0.000).病理切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靶向-T3肽能明显减少与肿瘤血管生长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降低肿瘤的侵袭能力,其效果优于T3肽.结论 靶向短肽介导的肿瘤抑素活性T3片段具有较强的骨肉瘤抑制能力,能够有效地富集在骨肉瘤血管内皮,具有低毒高效的治疗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umstatin related peptide T3 mediated by short peptide to osteosarcoma vascular. Methods Through MTS assay, wound healing assa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argeting-T3 peptide and T3 peptide on the human umbilical veil endothelial cell was studied in vitro. After the preparation of 50 nude mice model bearing osteosarcoma, the nude mice bearing too large or too small tumors were eliminated and the left one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6 animals for each group: T3 peptide, targeting-T3 peptide, CTX, PBS) randomly. Through weight of tumor, histopathologicol slic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The inhibitory action of targeting-T3 peptide and T3 peptide on the neoge-netic vascular of osteosarcoma implanted in nude mouse was studied. Results In vitro, both T3 peptide and targeting-T3 peptide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veil endothelial cell. In the experiment of vivo, the average weight of tumor of targeting-T3 peptide group was (1.104?.247) g, the average weight of the T3 peptide group was (1.484?.369) g. There was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umor inhibition on the osteosarcoma betweent the targeting-T3 group and T3 group (F=16.353, P=0.000). The positive rat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metastasis in the lung in the targeting-T3 peptide group all descended than the T3 peptide group. Conclusion Because of the short peptide to osteosarcoma vascular, targeting-T3 peptide could significantly re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osteosarcoma. Coupling short peptide to T3 peptide increase the selective binding of T3 peptide to osteosarcoma vascul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