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造成大鼠惠性血瘀模型观察了颈椎通胶童对太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颈椎通胶囊能明旦扩张处于擞循环障碍病理状态下的大鼠微血管,改善微插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7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黏膜糜烂的31例,胃窦部腺体萎缩的28例,胃体部腺体萎缩的6例;37例均有肠上皮化生轻柳p感染者26例,重度Hp感染者11例。结论在体检中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更应注意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Hp感染等病变的发生以便给予警示,及早采取各种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中药蒙脱石负载抗癌药物的制备条件。方法:以蒙脱石载药量为指标,根据L9(34)正交表格设计,考察药料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反应体系pH值等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最佳制备条件为为药料比2.0g.(10g-1),机械搅拌时间4h,反应温度90℃,反应溶液pH值为4。结论:正交设计优化的条件能合成需要的缓释药物。  相似文献   
4.
硫色(满)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并合成了8个硫色(满)酮及其衍生物,其中7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均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证实.体外抑菌试验表明:8个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化合物9402,9403效果最好,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番石榴叶中提取的槲皮素和2α-羟基熊果酸体外抗人轮状病毒(HRV)的作用。方法溶剂法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观察细胞病理变化,采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TCID50)微量法、电镜法观察槲皮素和2α-羟基熊果酸体外对HRV的治疗及预防作用。结果从番石榴叶中分离得到的槲皮素和2α-羟基熊果酸在125μg/mL剂量下具有较好的体外抗HRV作用。结论番石榴叶较好的抗HRV作用源于槲皮素和2α-羟基熊果酸等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6.
槲皮素止泻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番石榴叶提取物槲皮素止泻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槲皮素对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活动的影响和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记录其收缩力和推进距离;观察槲皮素对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擗皮素抑制离体回肠的收缩,抑制小肠的推进功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结论 槲皮素能通过抑制肠道的蠕动、抑制肠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来发挥其止泻作用,这也是番石榴叶止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番石榴叶提取物槲皮素止泻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槲皮素对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活动的影响和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记录其收缩力和推进距离;观察槲皮素对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槲皮素抑制离体回肠的收缩,抑制小肠的推进功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结论槲皮素能通过抑制肠道的蠕动、抑制肠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来发挥其止泻作用,这也是番石榴叶止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PDCA循环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PDCA循环引入《中药化学》理论教学中,保证教学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结果:提高了中药学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满意度。结论: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中用PDCA循环,能明显提高中药学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学相长,保证了《中药化学》理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率谷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率谷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耳鸣主要症状体征评分、耳鸣响度评分和耳鸣残疾量表(TH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耳鸣发生环境、对睡眠影响、持续时间、对生活工作影响、对情绪影响和主观感受6个维度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耳鸣响度评分和THI评分降低(P<0.05),不同时间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针刺率谷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耳鸣主要症状体征,降低耳鸣响度,改善耳鸣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均匀设计法对衍生化β-环糊精(β-CD)键合固定相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考察的主要因素包括衍生化试剂异氰酸苯酯的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衍生化后β-CD键合相的碳含量优化结果预测值和实测值分别为17.95%和18.10%。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曲线对衍生化前后β-CD键合固定相进行表征,探讨了衍生化前后β-CD键合相的手性拆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