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川芎主产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与丰缺状况。方法:测定成都平原33个乡镇173个土壤样品pH,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分光光度法测定色度,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养分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关性。结果:川芎主产区有效锰和有效铁含量分布均呈现中等程度(25%块基比75%)的空间自相关性,受土壤类型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其高值区域分别分布在眉山东北部和彭州-什邡一带。川芎主产区土壤的酸碱度基本适宜(pH=5.77);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丰富,平均值分别为2.18 g·kg~(-1)和72.07 mg·kg~(-1)。除邛崃和绵竹外,川芎其他产区的速效钾均存在不同程度缺乏(100 mg·kg~(-1)),占总样品的18.50%。除眉山外,川芎其他产区的有效锰均存在不同程度缺乏(5 mg·kg~(-1)),占总样品的14.45%。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的质量分数极高,平均值分别为5.82、8.83、371.33 mg·kg~(-1)。土壤色度L值与全氮、有效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色度a、b值与有效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川芎主产区全氮、有效磷、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含量丰富,而速效钾、有效锰存在不同程度缺乏。7个营养元素的空间自相关性均较低,其质量分数的变异度较大,提示施肥等人为因素对川芎产地土壤养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彭芳  陶珊  周会  李欧  袁灿  施田田  吴宇  张超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9):1521-1530
对四川省3个五年计划"中药材育种攻关"项目成果进行梳理,从发展历程与主要成绩、育种目标和方法、育种基础以及市场化推广等方面分析了四川省中药材育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系统选育结合其他选育方法培育品质好、抗性强的品种;强化基础研究,探索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规范种子种苗生产,加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推动四川省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3种钝化剂对川芎生长和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及对川芎的降镉效果。方法:选取均匀地块,在川芎栽种前按照田间设计图向不同小区的土壤中施入不同浓度(高、中、低)的3种钝化剂(A、B、C),测定川芎生长指标、产量、根茎和叶片中镉及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3种钝化剂对川芎的株高、分蘖数和地上鲜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低浓度A钝化剂能极显著提高川芎的产量;A、B 2种钝化剂对川芎根茎和叶片均有一定的降镉作用;3种钝化剂对川芎的3种主要成分(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含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 2种钝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川芎的产量并降低川芎根茎和叶片中重金属镉含量。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川芎栽培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内5个县23个镇247户的川芎栽培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深入了解川芎栽培中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为川芎规范化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主产区芎农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测量,综合分析川芎栽培现状。结果:小户种植为主的彭州和什邡使用坝苓种比例为65%,大户种植为主的眉山、邛崃以及正形成大户种植模式的都江堰使用山苓种比例为92%。川芎种植密度和产量在个体间差异大。川芎在眉山和邛崃的生长期比在彭州、什邡和都江堰缩短了30 d左右。川芎施用底肥和春肥的农户约占一半,NPK复合肥投入比例高(> 90%)。川芎的病虫害较少,新产区的病虫害发病率明显低于老产区,除草剂施用比例高达52%的是农资店自配的除草灵1号。栽培成本中人工费用占比最高(37%)。结论:四川省川芎栽培呈现山苓种和坝苓种并重的格局,建议明确山苓种和坝苓种的差异,培育优质苓种;劳动力缺乏导致川芎呈现晚栽早采趋势,应促进川芎机械化研发和生产;加大芎农培训力度,引导增施有机肥,推行规范化药剂施用。  相似文献   
5.
熊淼  袁灿  彭芳  陶珊  吴宇  施田田  余小芳  张超 《中草药》2020,51(1):169-181
目的基于藁本属Ligusticum叶绿体基因组高频插入缺失区域开发InDel标记,同时结合通用条形码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种质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通过8个DNA通用条形码ycf1、matK、ITS2、rpoC1、rbcL、rpoB、trnK、psbA-trnH序列片段对采集的26个川芎样品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采用了遗传距离统计法、barcoding gap分析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法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利用InDel分子标记,采用构建进化树法对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rbcL片段保守位点最多(97.32%),且GC含量最高(44.9%)。rbcL+rpoB片段具有最小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0.002 5),psbA-trnH片段具有最大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0.429 2)。trnK片段和rbcL+rpoB片段具有最高的种间变异,psbA-trnH片段的"barcodinggap"区重叠度最小。采用的8对DNA通用条形码无法准确地鉴定道地川芎药材与其他混伪品物种。InDel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中,24对InDel引物中的4对引物组合能准确地鉴定出道地川芎,并将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聚类为4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采集的道地川产川芎药材。结论 InDel标记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的鉴定能力高于通用条形码。对于传统的通用DNA条形码,由于遗传成分差异大,无法区分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新开发出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鉴定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从分子水平上为川芎道地性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