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构建携带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并检测体外表达目的基因的能力。方法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大鼠BDNF的cDNA基因序列克隆入腺病毒质粒pAAV-MCS,PCR酶切测序鉴定序列。与AAV病毒包装质粒pAAV-RC、pHelper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得到含转基因过表达BDNF的病毒载体(rAAV-BDNF)。重组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BDNF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表达产物浓度。结果证实BDNFcDNA片段插入到病毒基因组内,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后稳定表达,病毒滴度可以达到1.29×108PFU/mL。重组病毒感染Hela细胞后能高水平表达BDNF,ELISA结果表明,Hela细胞从病毒感染后第2天到第10天表达BDNF水平呈上升趋势,第10天达到2253pg/mL。结论成功地构建了表达BDNF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可在体外高水平表达其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为将其进一步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治疗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生长的影响及血清饥饿情况下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3d的海马神经元通过加入浓度为1nmol/L和2nmol/L的17-雌二醇,统计比较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和长度;体外培养1d的海马神经元,加入17-雌二醇,培养6~7d后血清饥饿48h后进行NSE染色及MTT检测,检测神经元形态及神经元存活率。结果 17-雌二醇可显著增加存活神经元树突的长度和数量;并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清饥饿引起的细胞减少,增加其存活率。结论 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及存活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排尿障碍的表现、特点、转归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伴排尿障碍患者1 561人,统计学单因素分析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特点、转归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龄及患有前列腺疾病和泌尿系感染的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排尿障碍(P<0.05);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与性别及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无关(P>0.05);脑卒中患者发病部位和类型与排尿障碍类型有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部位、类型及患者的年龄、是否患有前列腺疾病、是否患有泌尿系感染是排尿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真核表达克隆pcDNA3.1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酰转移酶1(NMNAT1)的水平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PCR的方法钓取小鼠源NMNAT1基因的cds全长片段,构建到T载体中,并转接到pcDNA3.1中;同时设计引物进行全基因测序;采用常规的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入Hela细胞系中表达小鼠源NMNAT1基因,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克隆pcDNA3.1-NMNAT1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有效性,并同时建立小鼠源NMNAT1基因的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结果 成功钓取了小鼠源NMNAT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数据库序列完全匹配,pcDNA3.1-NMNAT1通过脂质体转染入Hela细胞系,48 h以后收取细胞,经过反转录以后进行q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表达克隆pCDNA3.1-NMNAT1能同时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高表达小鼠NMNAT1基因.结论 成功从小鼠脑cDNA文库中克隆了NMNAT1基因的全长cDNA,与Pubmed序列完全一致,并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上正确表达NMNAT1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癫痫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全球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T型钙离子通道作为低电压激活门控通道,能引发棘慢波,参与丘脑-皮质神经元同步化震荡,引发"窗口电流",并可对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和膜电位进行调控,这一系列作用使得T型钙离子通道在癫痫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治疗失神性癫痫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电极埋管的改进方式进行大鼠海马CA1脑区慢病毒载体注射的方法,并检测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生理盐水组(NS)和eGFP慢病毒注射组(eGFP),每组15只。所有实验大鼠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定位海马CA1组织,采用电极埋管的改进方式进行慢病毒注射。NS组给予生理盐水(2 μL)、eGFP组给予慢病毒(2 μL),SH组只实行手术操作。注射病毒7、14和30 d后,分别处死大鼠并进行全脑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慢病毒注射组的GFP绿色荧光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同时取相邻冰冻切片进行Nissl染色,检测eGFP慢病毒注射组的海马CA1脑区的损伤程度。结果:eGFP慢病毒注射成年大鼠海马CA1脑区7、14和30 d后,均可以成功检测到GFP在海马CA1脑区的表达,且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均保持稳定,不随注射后切片时间的变化而变化。Nissl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存活数目在eGFP慢病毒注射组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电极埋管的方式向大鼠海马脑区注射慢病毒的方法,并可在海马CA1脑区高水平表达其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为进一步的在成年大鼠海马CA1脑区进行基因操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湘蕾型和野生型灰毡毛忍冬黄酮类成分差异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该研究以灰毡毛忍冬2个品种花、茎和叶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筛选黄酮类差异代谢物、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应转录因子,并随机挑选其中14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途径差异代谢物17个,包括柚皮苷查尔酮、芹菜素、槲皮苷等;转录组学分析共筛选出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途径差异表达基因19条,包括2条CHS、3条CHI等;调控网络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出调节黄酮类成分积累的关键酶基因CHS1、FLS1和HCT;同时发现MYB12和LBD4这2个转录因子可能通过调控关键酶基因CHS1、FLS1和HCT的表达来调控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qRT-PCR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14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与RNA-seq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初步解析了2个品种灰毡毛忍冬黄酮类成分差异积累的转录调控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其中关键酶基因及相应转录因子对灰毡毛忍冬...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表达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腺相关病毒(rAAV-BDNF)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通过去血清培养诱导神经元凋亡后转染rAAV-BDNF,通过DAPI、PI及Actin染色来统计rAAV-BDNF对血清饥饿引起的细胞凋亡的数量及形态的影响。结果:rAAV-BDNF病毒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清饥饿引起的细胞凋亡,其保护效率在65左右,并可以有效地保护血清饥饿引起的细胞形态损伤。结论:rAAV-BDNF可通过抑制凋亡的途径保护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对Aβ淀粉样蛋白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经Aβ淀粉样蛋白损伤建立细胞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β淀粉样蛋白诱导损伤对照组(损伤对照组)、Rb1低剂量组(10 mg/L)、Rb1中剂量组(50 mg/L)及Rb1高剂量组(100 mg/L),应用MT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生长增殖活力,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化学发光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内caspase-3活性。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对照组和Rb1低、中及高剂量组神经元生存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损伤对照组下降最明显;与损伤对照组比较,Rb1中、高剂量组神经元生存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对照组、Rb1低、中剂量组的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损伤对照组增加最明显;损伤对照组与Rb1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对照组caspase-3活性与Rb1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对Aβ淀粉样蛋白诱导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因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仍是医学界亟待攻破的难题,采用西药治疗虽具有一定疗效,需长期使用且价格昂贵,并存在多发感染、恶性肿瘤等不良反应。中药羊踯躅是我国一味传统民间药材,具有祛风除湿、镇静止痛等药理作用,民间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病顽疾,近年来,现代临床及药理学研究表明羊踯躅二萜类成分为羊踯躅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镇痛等作用,可有效治疗RA,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羊踯躅具有一定的毒性,严重阻碍了其临床推广应用,造成羊踯躅资源浪费。该文从化学成分、抗炎、镇痛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羊踯躅防治RA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羊踯躅的不良反应,以期为寻找抗类风湿关节炎天然药物及中药羊踯躅减毒增效的方法提供新思路,明确羊踯躅及其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应用前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一步加强羊踯躅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