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和其他检索,收集关于静脉溶栓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队列研究,包括9 237例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与近期预后无关(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OR=1.05,95%CI:0.93~1.18,P=0.47)或呈负相关(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OR=0.82,95%CI:0.73~0.92,P0.01);与症状性颅内出血呈正相关(OR=1.46,95%CI:1.17~1.82,P0.01);与病死率无关(OR=1.16,95%CI:0.79~1.71,P=0.44)。结论溶栓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且可能导致卒中患者溶栓后3个月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与装备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综述了目前挥发油提取工艺及装备研究现状,为挥发油提取工艺及装备升级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统计,对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法、压榨法和吸收法、微波法、超声法、超临界流体法及亚临界水萃取法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各种挥发油提取方法在生产中均存在装备与工艺适宜性差、基础研究与中试和大生产脱节等现象。传统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装备急需升级。新型提取工艺普遍存在工艺适宜性差、产业化困难等问题。水蒸气蒸馏法通过工艺与装备的优化,可提高挥发油得率,而新方法的研究要结合大生产实际,工艺与装备必须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选天麻效应成分的提取工艺。 方法: 采用回流提取法,以天麻素提取率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天麻效应成分的显著性影响因素,通过Box-Behnken设计对影响提取工艺的显著性因素进行优化,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应用效应面法对最佳工艺进行预测分析。运用HPLC测定天麻素含量,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3:97),检测波长220 nm。 结果: 加液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效应成分的提取效率影响较大;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好,预测结果较为准确,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液量10倍,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数3次;天麻素提取率1.392%,与预测值1.397%偏差较小。 结论: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优选天麻效应成分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预测性较好,为天麻的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77%(3/52),低于对照组的21.57%(1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D-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效应面设计优化地榆皂苷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提取总量为指标,采用HPLC色谱法和HPLC-ELSD色谱法测定含量,考察因素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地榆皂苷提取的影响,采用效应面法优化乙醇提取工艺。结果:地榆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为80%,乙醇用量为8倍量,提取时间为30min。结论:采用效应面法优化地榆皂苷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及桥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5例,静脉溶栓桥接组23例。分别对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机械取栓组、桥接治疗组治疗后24 h、14 d 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机械取栓组、桥接治疗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而机械取栓组和桥接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机械取栓组90 d后mR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与机械取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静脉...  相似文献   
7.
中药灭菌工艺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少俊  伍振峰  王雅琪  岳鹏飞  张帅杰  杨明 《中草药》2015,46(18):2667-2673
灭菌操作作为影响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关键操作单元,直接影响着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稳定性。从有关中药及其制剂灭菌技术的分类、原理、应用现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中药及其制剂灭菌工艺方法很多,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辐射灭菌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等,但是存在较多问题,对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影响非常大。应根据中药及其制剂的性质特征选择适合该中药或剂型的灭菌工艺,加速中药及其制剂灭菌新技术研发和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枳实制白术的最佳炮制工艺,建立其HPLC特征图谱。方法:采用"脾虚泄泻"免疫力低下动物模型和大鼠饮水量来评价枳实制白术的健脾祛燥作用;通过对比不同配比枳实制白术饮片的健脾祛燥作用,筛选枳实与白术的最佳配比;采用正交试验,以辛弗林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枳实制白术的炮制工艺,并建立其特征图谱。结果:10%枳实制白术组的效果最佳。枳实制白术饮片炮制过程中,影响辛弗林及白术内酯Ⅲ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烘制温度炒制温度炒制时间,最佳炮制工艺为取生白术饮片100 g,加入枳实汁50 mL(生药质量浓度0.2 g·mL~(-1)),浸泡24 h,不时翻动,直至汁尽药透,于110℃炒制6 min,取出,于40℃烘箱干燥。枳实制白术有5个共有峰,均能达到较好分离,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符合特征图谱相关要求。结论:药汁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枳实制白术的健脾祛燥作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炮制特色——增效,纠正偏性。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准确、可靠,为枳实制白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地榆乙酸乙酯部位中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鞣花酸4种鞣质类成分。方法地榆70%乙醇提取液再经乙酸乙酯萃取,甲醇溶解并定容,分析采用shim-pack XR-ODSIII色谱柱(2.0mm×75mm,1.6μm),以甲醇-0.5%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mL/min,柱温30℃,PDA检测器于274nm波长下对各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鞣花酸在18min内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在其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048~0.287μg(r2=0.999 6),0.151~0.905μg(r2=0.999 7),0.169~1.014μg(r2=0.999 4),0.040~0.239μg(r2=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5%(RSD 1.3%),99.0%(RSD 1.5%),101.2%(RSD 2.1%),99.6%(RSD 1.3%)。结论分析表明内蒙古所产地榆中没食子酸和鞣花酸这两类可水解鞣质的含有量大于其他地区。吉林所产地榆中儿茶素类缩合鞣质的含有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砂仁制地黄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肾阴虚兼湿困脾胃模型来评价砂仁制地黄的滋阴(增效)和祛腻作用,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地黄组,1%砂仁制地黄组,2%砂仁制地黄组,5%砂仁制地黄组和10%砂仁制地黄组,给药体积均为10 m L·kg-1,筛选砂仁制地黄的最佳配比;以毛蕊花糖苷、单糖(D-果糖和D-无水葡萄糖)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结合色黑如漆和中央发空的感官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黄酒类型、黄酒用量、蒸制温度、蒸制时间、砂仁粉粒度和砂仁粉加入方式对砂仁制地黄炮制工艺的影响。结果:砂仁制地黄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皮质醇、雌二醇、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胃动素降低,睾酮、免疫球蛋白G和胃泌素升高,且2%砂仁制地黄组效果最佳。砂仁制地黄的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kg生地黄用黄酒30~50 kg,砂仁粉蒸制前后各用1 kg,黄酒、砂仁粉拌匀,润透,110~120℃蒸约4 h,至内外色黑如漆为度,取出,低温干燥至约八成干时,切片,干燥,用砂仁粉拌匀,即可。结论:优选的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为阐释砂仁制地黄的增效祛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