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腰康细粒剂制备方法及其治疗湿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湿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腰康细粒剂,配合腰椎牵引、手法按摩治疗;对照组内服腰痛宁胶囊,采取与治疗组相同的物理治疗方法。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6.67%,控显率为83.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80.00%,控显率为4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控显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康细粒剂治疗湿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在延缓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侵蚀进程方面疗效显著,具有多功能、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干预炎性细胞因子、阻断细胞内信号通路、调控破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防治RA,延缓骨侵蚀进程.现有研究缺乏对中医药延缓RA骨侵蚀进程重要阶段的系统化论述,对中药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虎潜丸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84例肝肾阴虚型RA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药组(62例),西药组(57例)和中西药组(65例)。中药组给予虎潜丸加减治疗,西药组给予甲氨蝶呤片联合来氟米特片治疗,中西药组同时给予虎潜丸加减、甲氨蝶呤片及来氟米特片,疗程均为12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8个关节的肿胀和压痛评分(DAS28),双手平均握力,晨僵时间和中医辨证肝肾阴虚证评分;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 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类风湿因子(RF)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给药后的胃肠反应、肝损伤情况、白细胞减少、血清谷氨酸草酰乙酸氨基转移酶(GOT)及血小板(PLT)变化等不良反应情况,以考察各组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12周后,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9. 0%,80. 7%,92. 3%,中西药组显著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 0. 01),中药组和西药组无明显差异;各治疗组均能有效改善RA患者的肝肾阴虚证(P 0. 05),其中中西药组优于中药组(P 0. 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 0. 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药组(1. 61%,1/62)中西药组(7. 69%,5/65)西药组(22. 81%,13/57)。结论:虎潜丸加减治疗RA肝肾阴虚证的疗效与西药甲氨蝶呤片及来氟米特片联合用药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且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虎潜丸加减结合西药甲氨蝶呤片及来氟米特片联合用药治疗RA肝肾阴虚证疗效优于西药甲氨蝶呤片及来氟米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宣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β、IL-2和IL-17)和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宣痹汤大、中、小剂量组。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各组大鼠造模当天灌胃给药1次/日,连续28日。观察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结果:与甲氨蝶呤组比较,用药14、21、28天,宣痹汤大、中、小剂量组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宣痹汤可有效改善RA大鼠血清TNF-α、IL-1β、IL-2、IL-17、Ig A、Ig G和Ig M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萆薢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疗效及其对血沉(ESR),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片,10 mg/次,1次/周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0.6 g/次,2次/d;观察组口服萆薢汤加减,1剂/d。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AS28),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健康评估问卷(HAQ)和中医辨证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评分量表(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ESR,UA,CRP和SOD变化;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发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脱落3例,观察组脱落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P0.05);观察组DAS28,ODI,HAQ和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血清指标ESR,UA,CRP和SOD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伤、口腔溃疡、皮炎、单纯疱疹、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比较,观察组(7.8%)低于对照组(20.4%)(P0.05)。结论:在甲氨蝶呤片治疗基础上,口服萆薢汤加减可有效改善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症状,ESR,UA,CRP和SOD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健康状况量表(HAQ)、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血清IL-4和CRP含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1.67%(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HAQ和VAS评分、血清IL-4和CRP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甲氨蝶呤可较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指标,并能提高甲氨蝶呤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索雷公藤应用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雷公藤的相关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及切片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其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并通过一维频次解释及二维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雷公藤主要用于关节炎、类风湿、肾病、红斑狼疮以及银屑病等治疗,其作用靶标以T淋巴细胞、滑膜、血管、基因、细胞因子类等为核心,主要涉及CD4、CD8、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类细胞因子为主,参与的通路有NF-κB、Akt、ERK、Fas/Fas L、TLR4、p38MAPK等。结论: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初步呈现雷公藤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服务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切片数据分层算法,结合回溯原文献数据集及人工规则阅读降噪,挖掘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3种典型关节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证候方面"异病同证"的相关规律。3种关节性疾病具有重叠的病机和证候分型,例如"肝肾阴虚""肝肾亏虚""肾阴虚"等证型,3种疾病有共同的规律,对挖掘结果进行关联对比分析,发现挖掘技术能够获得客观的病证结合分析结果,为中医临床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能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桂苓甘露饮加减联合秋水仙碱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G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210例G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70例),西药组(70例)和联合组(70例),分别口服桂苓甘露饮加减、秋水仙碱、桂苓甘露饮加减联合秋水仙碱,疗程均为30 d。观察治疗前后3组临床症状[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自我感觉的总体评价(PGA)、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血清和关节液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尿酸(UA)],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CV),全血低切黏度(LCV),血液还原黏度(RV)];比较3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期间脱落6例。联合组总有效率97. 1%(67/69),高于中药组的80. 8%(55/68)(χ2=8. 153,P0. 05)和西药组的79. 1%(53/67)(χ2=8. 735,P0. 05)。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临床症状VAS和NRS评分明显降低(P0. 05),PGA评分明显升高(P0. 05);联合组血清和关节液中炎性因子指标TNF-α,IL-1β和UA含量明显降低(P0. 05);联合组血液流变学指标HCV,LCV,RV明显降低(P0. 05)。与联合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升高(χ2=5. 538,P0. 05),中药组降低(χ2=6. 273,P0. 05)。结论:桂苓甘露饮加减联合秋水仙碱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湿热蕴结型GA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