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十二、理血法(上接1988年第1期31页)血为中焦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藏于肝而统于脾,布于肺而根于肾,内则灌溉脏腑,外则营养经脉,流行不息,全赖气以运之。气者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逆则血逆,气虚则血脱。是以本法药物,又分行血及止血两部分,而行血药则兼有破瘀作用,主要应用于月经不调,或瘀滞腹痛症瘕,跌仆损伤及血痹痛疮等症。  相似文献   
2.
妊娠恶阻为临床所常见。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见解各有异同。余对此证,经治颇多,据个人经验,本症以偏热者为多,偏寒者较少。其病变所在,总的来讲,属于肝胃。盖妇女受孕之后,经血受阻,月事不行,血循道路,骤然改变,精神上一时未能适应,情绪不定,喜怒无常,思虑多端。肝主藏血,为精神调节之枢,病则首当其冲。血热胎火,最易循肝脉挟冲气而上逆犯胃。胃不和,则嘈杂,呕恶之症,因此而作。在临床见症上,除呕恶以外,有的口吐涎沫,不思饮食;有的头昏头晕,肢软嗜卧;有的心烦肌热,嘈杂不安:有的时寒时热,无衣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转癌率也较其它胃病为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严重影响着病人的健康。余近年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专科门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略有体会,兹就个人管见所及,简介如下:一、辨证求因应注意肝肺胃的相互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萎胃”)与祖国医学胃脘痛等症证有关,叶天士论胃脘痛,就注重肝胃的关系,强调肝气犯胃,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同时又注意胃对肝的反作用,认为“胃属腑,腑强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失”。根据个人的临床体会,本病的肝气犯胃与肺虚不能制肝有关,而肺虚不能制肝,又与中虚胃弱,肺气失养有关;肝气不郁不生热,胃阴不足与肝热伤阴有关;肝肺不郁不气滞,气  相似文献   
4.
谈血证     
l血证形成气先失调 血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内则洒陈脏腑,外则营养经脉,循行周流,全赖气以运之。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逆则血逆,气虚则血脱。若调摄失宜,或六气偏胜或情志内伤,均足以乱其气而动其血。六气之中惟火为盛,风本阳邪,热为火气,燥至于极,亦易化火,风热燥火同属一体之每易相挟。寒湿之气亦足以闭火郁火。至于佑气衰微每虚火浮游亦可失血,所谓太阳不出了,莺火生光,阳虚阴必走之故。六气偏胜,必挟灭为剧,即情志内伤者,亦属五志之火妄动,火动则氛逆以伤络,血液妄行或从清窍而出,或从浊容而泄,失血之证以成。2治病求本当辨…  相似文献   
5.
谈舒肺达肝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舒肺达肝法在百家著述中少有论及 ,余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却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为肺脏在人体功能中占重要地位。肺居上焦 ,主诸气 ,司呼吸 ,主通调 ,在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中是个主角。肝为藏血脏器 ,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对人的情志状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脏器的互相关系 ,肝与肺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又有其制约与乘侮之变化 ,例如 ,肺气宣降 ,肝气条达则百脉通畅 ,精神愉快 ,这是人所共知的。可是在病变的情况下 ,肺失宣降可影响肝气条达 ,肝失条达 ,可危害肺气宣降 ,这就可能还有人不甚理解 ,喻嘉言的金伐木荣之说和朱丹溪的木火刑金之…  相似文献   
6.
浅谈舒肺达肝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肺达肝法在百家著述中少有论及,余数十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却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为肺脏在人休功能中占重要地位,其居上焦、主诸气、司呼吸、主通调,在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中是个主角。肝为藏血脏器,性喜条达而主疏泄,对人的情表状态有着极其主要的作用。由于脏器的互相关系,肝与肺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又有其制约与乘侮之变化,例如,肺气宣降,肝气条达则百脉通畅,精神愉快,这是人所共知的。可是在病变的情况下,肺失宣降可影响肝气条达;肝失条达,可危害肺气宣降,这就可能还有人不甚理解,喻嘉言的金伐木荣之说和朱丹溪的木火刑金之论寓有深义。一、治病之道以气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中药学编写体例,选择了四百多味常用中药,按照中医药理论分为解表法、催吐法、止吐法、泻下法、利尿逐水法、祛风湿法、祛暑法、祛寒法、清热法、止咳化痰法、理气法、理血法、补养法、芳香开窍法、安神镇惊法、固涩法、消化法、驱虫法等十八法,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立法用药的基本理论原则,并结合作者临床用药心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介绍了这些中药的特性及功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互相学习,交流心得,谈谈我在临床工作中一些体会,是否有当,提供参考。一、根据理法处方用药看一个处方,对药与症是否相符,药量的轻重是否恰当等,都很重要。处方的目的为了治病,必须从病因病机对症下药,因而处方必须明确:1、症状;2、病因;3、病位4、治法。症状是病情的具体表现,通过辨症,求出病因,确定病位作出治法,所以临床根据症状来辨症施治,例如患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诊为寒邪外束,肺气不宣,处方用药就需  相似文献   
9.
八、祛寒法(上接1987年第6期39页)寒有表寒里寒之分,寒伤于表宜发汗,属于解表法。寒中于里宜温中,此即本条的祛寒法。凡脏腑有沉寒痼冷,症见呕吐泻利,脘腹疼痛,而色淡白,脉象沉迟等,皆属于里寒症,均可使用祛寒法。部分祛寒药,又兼有回阳救急之功效,适用于肾阳衰微,脾阳不振.大汗亡阳等症。祛寒一类  相似文献   
10.
我院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姚奇蔚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姚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为了系统总结并继承姚老诊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