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rh ES)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探讨Dll4/Notch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AS组和AS+rh ES组,每组10只。N组始终喂基础饲料,其余2组采用高脂喂养、维生素D3负荷及球囊损伤动脉内膜建立大鼠AS模型。AS+rh ES组以10 mg·kg~(-1)·d~(-1)的rh ES腹腔注射4周,另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血检测各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和肌钙蛋白I(Tn I)等;免疫组化CD31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内Dll4、Notch1蛋白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AS组和AS+rh ES组的TC、TG、LDL-C、CRP和L-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上述指标在AS组和AS+rh E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CD31染色结果显示,AS组的新生血管表达最丰富;与AS组比较,AS+rh ES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显著下降(P0.05)。AS组的Dll4和Notch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N组(P0.05);相比AS组,AS+rh ES组的Dll4和Notch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rh ES能够抑制大鼠AS斑块内血管新生,Dll4/Notch通路的激活可能是rh ES抑制斑块内的血管新生的信号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以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并伴有靶器官损害为特征的异源性疾病。心血管损害是HE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典型表现为Loeffler心内膜炎,可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多种临床表现。近年来HES心血管损害在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面均有了不少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缪静  陈洁  周鑫斌  徐晓明  毛威 《新中医》2016,48(4):269-272
目的:观察丹蒌片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大鼠血清抵抗素(Resistin)和血管内皮的影响,探讨丹蒌片对AS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他汀组、丹蒌组,每组8只。正常组大鼠喂食基础饲料12周,余各组均采用高糖高脂饮食+维生素D3腹腔注射方法复制AS模型。模型组、他汀组、丹蒌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阿托伐他汀片混悬液、丹蒌片混悬液灌胃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Resistin、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Resistin、ET-1、IL-6和TNF-α水平升高(P<0.05,P<0.01,P<0.05,P<0.05),NO水平下降(P<0.05);2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大鼠血清Resistin、ET-1、IL-6和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5),NO水平上升(P<0.01);丹蒌组大鼠血清Resistin、ET-1、IL-6和TNF-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NO水平上升(P<0.01);3他汀组与丹蒌组之间大鼠血清resistin、ET-1、IL-6、TNF-α和NO之间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丹蒌片可降低AS模型大鼠血清Resistin、ET-1、IL-6和TNF-α水平,升高NO水平,减轻AS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相似。2丹蒌片可保护血管内皮,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Resistin、ET-1、IL-6和TNF-α水平,增加NO的分泌,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RF)和冷冻消融术(CB)治疗后心肌损伤、炎症及复发情况。方法 对PubMed、Embase、Medline数据库进行检索,共纳入12个临床研究,共1,024例AF患者,CB组547例,RF组477例。比较RF和CB对AF患者疗效。采用Stata 11.0进行分析。结果 CB组术后肌钙蛋白I(TnI)水平高于RF组[加权均数差(WMD)=3.68,P=0.01)],但在各个时间亚组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2,P=0.123,0~6 h;WMD=4.65,P=0.087,6~24 h)。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CB组高于RF组(WMD=30.67,P<0.001)。术后肌钙蛋白-T(TnT)(WMD=0.10,P=0.759)、C反应蛋白(CRP)(WMD=-2.76,P=0.20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WMD=-0.73,P=0.489)、AF复发相对危险度(RR=0.91,P=0.616)及手术时间(WMD=-10.6,P=0.36)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冷冻消融术后TnI比射频消融术高3.68...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新近发现的IDOL蛋白(Inducibledegrader of th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lipoprotein re-ceptor,LDLR)调节作用及肝X受体(LXR)-IDOL-LDLR轴在脂代谢平衡稳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IDOL及LXR-IDOL通路的相关文献,并归纳总结其在脂代谢中的作用.[结果]IDOL能在转录后水平介导LDLR及其家族其他成员(VLDLR、ApoER2)的泛素化降解,该作用独立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途径且受LXR的调节.[结论]LXR-IDOL通路能通过IDOL依赖途径泛素化降解LDLR,调节LDLR水平及LDL摄取,从而在脂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LXR-IDOL-LDLR轴可能为脂质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痰瘀同治方对心肌缺血区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双向调节作用,探讨自噬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gene knockout,ApoE-/-)小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痰瘀同治(Tanyu Tongzhi,TYTZ)组,每组10只,饲喂高脂饲料;另取C57BL/6J小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饲喂4周后,模型对照组和TYTZ组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针100mg/kg,连续2d,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造模成功后4周,TYTZ组给予TYTZ方流浸膏2 145mg/(kg·d),以蒸馏水稀释成0.4mL灌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给药6周后,用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缺血区和主动脉的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和主动脉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Ⅱ/Ⅰ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心肌组织和主动脉组织CD31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YTZ组心肌组织CD31表达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主动脉组织CD31表达则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心肌组织和主动脉组织LC3Ⅱ/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YTZ组心肌组织LC3Ⅱ/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主动脉组织LC3Ⅱ/Ⅰ蛋白表达则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TYTZ方在抑制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同时能够促进心肌缺血区的血管新生,该方对自噬水平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中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探讨PPARγ/NF-κB信号通路在其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痰瘀同治低剂量组(TYTZ低组)和痰瘀同治高剂量组(TYTZ高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始终喂基础饲料,其余4组采用高脂喂养+维生素D3负荷+球囊损伤动脉内膜建立AS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予生理盐水4 mL灌胃,罗格列酮组大鼠予罗格列酮3 mg/(kg·d)灌胃,TYTZ低组和TYTZ高组大鼠分别予痰瘀同治方生药7.5、30 g/(kg·d)灌胃,各组均持续给药6周。检测各组大鼠血脂(TC、TG、LDL-C)、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IL-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免疫组化CD31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内PPARγ及NF-κB蛋白表达,并对各组PPARγ与NF-κB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C、CRP、IL-1和MCP-1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YTZ高组TC和LDL-C水平降低(P0.05),罗格列酮组TC和TG水平降低(P0.05),TYTZ高组和罗格列酮组CRP、IL-1和MCP-1水平均降低(P0.05)。(2)CD31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新生血管表达最丰富(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均下降(P0.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罗格列酮组、TYTZ高和TYTZ低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组大鼠主动脉PPARγ与NF-κB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35,P0.05)。结论痰瘀同治方具有降脂、抗炎和抑制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PPARγ/NF-κB通路的激活可能是痰瘀同治方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基于细胞替代的心脏修复和再生治疗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缺乏连续的非侵入性有效成像手段来评估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及预后。核磁共振(MRI)报告基因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得在体评估心肌梗死后所移植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及分化情况成为可能。现就MRI报告基因细胞示踪成像的机制、心脏中应用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系统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s.gov,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5年9月),筛选并纳入采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协作网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17项研究入选,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16项和临床对照试验(CCT)1项,总计1 309例患者,其中659例患者接受参附注射液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联用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OR=3.38,95%CI:2.47~4.64,P=0.000)及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OR=3.30,95%CI:2.22~4.90,P=0.000)。Meta回归显示患者平均年龄与临床疗效OR(β=0.17)及心电图疗效OR(β=1.15)均存在正相关性。参附注射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4%,无严重不良反应。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缺血表现,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蒌片及血府逐瘀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大鼠血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及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AS的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他汀组、丹蒌组、血府组,每组8只。正常组大鼠喂食基础饲料12周,余4组均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加维生素D3腹腔注射方法复制AS模型。模型组、他汀组、丹蒌组、血府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阿托伐他汀混悬液(0.18mg/mL)、丹蒌片混悬液(45mg/mL)、血府逐瘀颗粒混悬液(1g/mL)灌胃干预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C、TG、LDLC、HDL-C、PDGF水平,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ERK1/2、pERK1/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PDGF,血管ERK1/2及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HE染色可见血管内膜明显不规则增厚,内皮下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沉着,中膜VSMC排列紊乱,形成典型AS斑块。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TC、PDGF水平降低(P0.05,P0.01),他汀组及丹蒌组TG、LDL-C水平降低(P0.01,P0.05),他汀组、丹蒌组及血府组血管ERK1/2及pERK1/2蛋白表达降低(P0.01)。HE染色可见各给药组亦形成典型AS斑块,但内膜增生明显减轻,钙化灶面积明显减小。结论丹蒌片及血府逐瘀颗粒均能减小斑块面积,减轻大鼠AS病变程度,延缓AS病情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血脂水平,减少PDGF释放,抑制ERK信号通路活化及VSMC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