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是运用恒动整体观与有机辨证论治的典范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据此 ,认为《伤寒论》对刘炳凡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恒动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刘炳凡通过对《伤寒论》运用整体观指导临床实践的思路、方法的整体分析研究 ,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医疗实践中 ,因而 ,形成了以整体观为指导的临证特色。  相似文献   
2.
“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重视调理脾胃”是刘炳凡研究员对中医学术的贡献,是其对人与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运动的高度概括,闪射着哲人的睿智。刘老认为: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应遵东垣“重视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则兼“治病治人”之旨,然后据理以立法,缘法以尽变,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在刘老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之际,缅怀刘老对脾胃学说的贡献,拟对其调理脾胃二十八法进行简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炳凡     
刘炳凡(1910-),湖南省汨罗市人,著名中医学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院学术顾问。幼时家境清贫,全家节衣缩食,只供读了小学四年、私塾三年,十四岁随父学手艺。他好学善思,求知若渴,为了不荒废学业,每天在编制竹帘的台桌上,摆上一本书,边做工边学习,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刻苦攻读,未尝有所松懈,历三年寒暑,读完了《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器》、《资治通鉴纂要》、《史记精华》等书。左右邻居见他有“文笔功夫”,渐渐地被称之为“蔑匠秀才”。但他认为:“至善至乐,莫过于救人一命。…  相似文献   
4.
5.
平消丸治疗体内囊性包块1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内囊性包块是临床上常见病 ,它可以发生在身体内任何部位。常规治疗 ,通常是手术切除 ,但往往术后又易出现多发性肿块 ,治疗不尽如意。近 7年来 ,笔者采用自拟平消丸治疗体内各种囊性包块 1 1 8例 ,收效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1 8例中 ,卵巢囊肿 4 6例 ,甲状腺腺瘤 (包括甲状腺囊肿 ) 33例 ,乳腺囊性增生 2 0例 ,其他部位囊肿 1 9例 (腱鞘囊肿 9例 ,颏下皮样囊肿 3例 ,皮下囊肿 7例 )。男性患者 2 4例 ,女性患者 94例。年龄最小 1 4岁 ,最大 68岁 ,其中 1 4~ 2 0岁 8例 ,2 1~ 30岁38例 ,31~ 4 0岁 52例 ,4 1~ 50岁 1 7…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西医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糜烂性、返流性等类型。因目前西药对该病疗效不够理想,病情易反复迁延,故求治于中医者甚多。笔者在多年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该病,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气滞胃热型   临床表现:其痛多在食后发作,稍食即胀,不能多食,中脘部多有烧灼感,口干,心烦,小便黄少,腹胀或伴有腹泻,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数。治法:清降胃热、理气行滞。方药:连蒲泻心汤 (黄连、蒲公英、酒大黄、泡参、白术、半夏、茯苓、厚朴、玄胡、甘草 )。   …  相似文献   
7.
<正>26补气升阳法本法刘老常用于中气下陷之脘腹胀坠、内脏下垂、疝气脱肛、子宫脱出、久泻久痢、久崩久漏等。刘老认为:劳倦伤脾,脾气既弱,则健运之力不行,生化之功能失职,而嗜卧疲乏所由生焉,法当补其中,益其气,陷者举之,均宜补中益气汤加减,宜重用黄芪。刘潜江云":阳得正其治于上,阴自顺其化于下,"  相似文献   
8.
23 健脾温肾变法 本法刘老常用于脾肾两虚之尿毒症等.刘老认为:脾虚则湿聚,肾虚则水泛,湿聚水泛是相互影响的,故附子理中汤温脾阳以及肾阳;真武汤温肾阳以及脾阳,此脾肾相关之正治法也.  相似文献   
9.
刘炳凡治疗危急症的经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刘光宪主题词刘炳凡急性病湿温/中药疗法中药蒸汽吸入刘炳凡老认为,危急症的主要特点是急,病变突至,不允许医师慢条斯理束手无策,亦不允许医师仓卒上阵或举措轻率,而要求急症医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刘光宪辨治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因病机多为脾虚、湿郁、风动、肾虚、血瘀、络阻;治疗分内外治法,内治多用中药辨证论治,外治善用灸法。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