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9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的科学基础:第一部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针灸及中医2008年学术年会(Australian Acupuncture & Chinese Medicine Annual Conference,AACMAC)于2008年5月23日-5月26日在悉尼"Darling 港湾"举行,来自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门、新西兰、美国、英国、中国及澳洲各州的代表大约30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电针:实用手册和研究汇编>(Electroacupuncture:a practical,manual and rssource),于2007年由英国Churchill Livingstone公司出版,同时,还配套发行了CD光盘,本书由从事20年针灸临床的英国针灸医师大卫·梅尔(David Mayor)编著.本书概述了电针的理论基础、各种类型电针应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资料,涵盖了刚刚从事针灸临床的医生所需要了解的所有关键信息,也包括了高层次的学者进行研究的途径,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针临床实用手册.该书由三大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下丘脑后区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实验用成年杂种家兔,观察了电针“内关”、“足三里”和尾部非穴点对下丘脑后区(PHA)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1.电针“内关”后,31个PHA神经元被兴奋者16个(51.6%),被抑制者10个(32.3%),这两种效应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有5个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33只用氯醛糖和乌拉坦麻醉的家兔进行了手针天池穴及前肢上臂非经非穴点对缺血心肌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的影响的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天池及非经非穴点均显著抑制缺血后MAPA的衰减,天池穴的作用明显优于后者(P均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治疗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过程中,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其受体CD 24表达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探讨穴区电针刺激缓解慢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I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其余两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神经痛模型。手术后1周开始测定大鼠双侧热刺激缩腿反应的潜伏期(PWL)。电针组于CCI术后8d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5d。电针结束后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足三里"穴区乙酰化HMGB 1蛋白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HMGB 1和Toll样受体4(TLR 4)蛋白、CD 24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穴位局部组织β-EP的含量,并在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观察阻断HMGB 1-CD 24通路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后各组动物双侧PWL差值明显增加(P0.05);与CCI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动物的痛觉过敏明显减轻(P0.05)。CCI后穴位局部的HMGB 1和TLR 4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后,和CCI模型组比较,HMGB 1乙酰化程度增高,CD 24mRNA表达升高,同时穴位局部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是HMGB 1及TLR 4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后,电针升高局部β-EP含量、抑制动物痛觉过敏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可缓解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效应与穴位局部HMGB 1活性及其受体CD 24表达升高导致的局部β-EP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的治疗频度、刺激强度、疗程,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及不同疗程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分析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共140只雌性Wistar大鼠,第一批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mA-1次(t)/d,5 mA1t/d,1mA-1t/2d,5mA-1t/2d,1mA-1t/周(W),5mA-1t/周组,共7组(每组10例)。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频率2/15Hz,持续时间30 min,共观察4周。第二批7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去卵巢模型组(n=30)、去卵巢加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分别分为2天、2周、3周亚组。电针用频率2/15Hz,强度1mA-1t/d,持续时间30min,每日1次,分别给予2天、2周、3周;记录针刺前后的体重变化。实验结束采集动物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在CCI大鼠上,每天和隔天针刺对大鼠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强于1针/周(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在去势大鼠上,电针可明显抑制体重的快速增长(P<0.05);③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可明显降低去势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P<0.05)。结论:电针抑制大鼠体重增长的作用可能与其减低血中β-内啡肽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左心室内压(LVP),左心室内压变化率(dp/dt)及左心室终末舒张压(LEDP)等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的检测主要依赖于左心导管的插入。而大鼠、兔因对心血管药物反应敏感,且经济、易饲养、易获得,故在这类指标的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对这两种动物于颈动脉行左心导管插入术时,其难易程度并不完全取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学术发展的梳理,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反映针灸学科在针灸基础、临床、器材、教学和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展示针灸学术发展的科技进步成果和亮点,分析针灸学术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与困难.结果表明,目前针灸研究主要存在针灸理论研究规模小、投入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经穴-脏腑相关性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穴位主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应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整体思维方法等固有规律,探索和发现针灸学术发展的新规律,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全面推进针灸学术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电针不同穴位对孕鼠子宫肌电图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区对孕鼠平滑肌异常电活动调节作用的特点.方法:48只Wistar孕鼠(怀孕18~20天),随机分为对照组(n=10),三阴交组(n=9),内关组(n=10),合谷组(n=8),三阴交加合谷组(n=11).1.5%氯醛糖和25%乌拉坦混合液腹腔麻醉后,于左侧子宫中段浆膜下放置一对针式不锈钢记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切口皮下,记录子宫肌电图.在同一动物上分别给缩宫素和黄体酮造成实验性肌电活动异常加速和减慢的动物模型,分析肌电活动爆发波(快波)和慢波的幅度、频率.对照组不予针刺,其他各组选相应穴位,在每个穴区刺入2根针灸针,电针频率2/15 Hz,强度1~2 mA,持续20 min.结果:与对照组比,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和三阴交组对缩宫素引起的子宫肌电兴奋性变化(快、慢波频率和幅度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合谷组对快波的幅度也有明显抑制效应;而电针内关组基本上没有明显影响.电针三阴交组及三阴交加合谷组均可减轻黄体酮对子宫肌电的抑制作用(快、慢波频率和幅度减低)(P<0.05),而电针合谷组和内关组的作用不明显(P>0.05).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抑制缩宫素的兴奋性效应及解除黄体酮的抑制效应的作用,在电针期间一直明显,而三阴交组仅在电针15~20 min时段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结论:不同穴位电针对子宫异常肌电活动的调节有其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