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斌  陈琳  倪俊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66-867
病历摘要 患者女,26岁,已婚,右利手.因"双下肢无力9年半,左侧肢体无力4月"于2002年7月15日入院.  相似文献   
2.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临床及影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临床少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例,行颈部血管超声、脑电图、头部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血管成像,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例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均表现为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5例发作有明显诱因.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4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内分水岭脑梗死.脑电图均未见痫样放电,6例可见病变血管同侧额颞部慢波灶.经扩容和抗血小板聚集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顾海峰  倪俊  张杏梅 《中国微循环》2006,10(5):338-339,343
目的观察细胞松弛素B对内皮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微丝骨架系统的形态结构变化,研究阻断微丝功能对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以培养单层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3H-TdR掺入法,研究微丝功能对创面愈合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内皮细胞在损伤修复过程中伴随微丝特殊而有序的变化。用细胞松弛素B破坏微丝,可不同程度抑制创面的愈合及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微丝功能在促进内皮细胞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效应影响DNA合成,从而影响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4.
IL┐12是参与细胞免疫反应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体内外实验表明IL┐12具有抗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制剂  相似文献   
5.
6.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5岁。因四肢无力3月余、视物成双2个月,加重伴尿急1个月,于2013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2013年7月中旬)出现双下肢肌力减弱、行走易疲劳,尤以上台阶费力,但下蹲后可自行站起,晨起、休息后症状缓解,晚间或活动后症状加重;约2周后(2013年7月底)出现双上肢肌力减弱,抬手臂或梳头无力,能持握碗筷,不伴肢体麻木、肌柬颤等,至当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7.
<正>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5岁。因四肢无力3月余、视物成双2个月,加重伴尿急1个月,于2013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2013年7月中旬)出现双下肢肌力减弱、行走易疲劳,尤以上台阶费力,但下蹲后可自行站起,晨起、休息后症状缓解,晚间或活动后症状加重;约2周后(2013年7月底)出现双上肢肌力减弱,抬手臂或梳头无力,能持握碗筷,不伴肢体麻木、肌束颤等,至当地医院就诊。体格检查:双侧眼睑无下垂,双眼活动自如,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5-级,腱反射对称,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异常发现,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提示波幅递减,未行高频电刺激;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及化合物检查均于正常值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开展临床与医学研究方法学教学融合,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医学研究方法学知识的需求状况、掌握情况、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及如何才能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问卷法调查已进入临床实习的协和八年制7年级学生、临床型研究生、规培住院医生及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的进修医生。收集被调查者教育背景及医学研究方法学相关知识掌握现状、影响学习因素、学习内容需求、学习方式及课后考核方法信息。结果总计69人接受调查。92.75%学生曾经学习过医学研究方法学相关理论课程;但无法进行有效文献批判性阅读者达51人(73.91%);52人(75.37%)表示在进行研究设计时有困难;84.06%学生认为临床医生非常有必要学习研究方法学相关知识。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临床工作太忙(57.97%)、无学习机会及资源(36.23%)。按学习需求度排名前3位的内容分别是样本量计算及统计学知识(71.01%)、如何选取研究设计类型(66.67%)及统计学软件的应用(63.77%)。44人(63.77%)希望通过网络与案例结合的学习及考核方式。结论临床融合医学研究方法学教学的需求度高,网络与案例结合的学习及考核方式更能够被学生接受,获得更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脑代谢差异,评价18 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 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  相似文献   
10.
韩广淞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2022,17(10):1120-1126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分支起始处进行性狭窄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将其分为缺血型、出血型和无症状型。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对MMD临床分型的流行病学特征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成年患者中,缺血型MMD占有重要地位,无症状型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临床分型MMD的发病年龄、遗传背景、病理生理机制、侧支血管代偿、受累血管分布及其预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总结了对MMD临床分型流行病学特征认识的历史演变,不同临床分型可能的遗传背景、病理生理机制和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为基于不同临床分型的MMD治疗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