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丁兆琳  周红 《针刺研究》2005,30(2):109-112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法在针刺治疗中风风痰阻络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将中风风痰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以健脾化痰合祛风通络法、对照组仅以祛风通络法针刺治疗,各30次后观察疗效及检测血脂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3.33%;痰证辨证积分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减低;血脂分析,观察组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减低,高密度脂蛋白比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健脾化痰法能有效提高针刺治疗中风风痰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其机理可能与调节脂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2.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症的疗效。方法急性期脑卒中失语症患者63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针灸 中药 常规西药)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观察比较2组病例治疗前后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4项言语功能的得分和患者神经功能(NIHSS)积分变化,以及中医证候学和构音器官的症状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自发言语和复述两项语言功能的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候学及构音器官症状的改善率观察组也有更好的变化趋势。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和临床症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足阳明胃经的主治功能和应用特点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兆琳 《中国针灸》1998,18(10):623-625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一条极重要的经脉,它循行于人体面、胸、腹及下肢前侧,网络人体前侧大部。脏腑络属上又与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脾胃相联系。《内经》中有许多有关足阳明的记载,尤多见于《灵枢》之中,后世对足阳明胃经的认识多导源于此,现就其中有关足阳明胃经的主治功能和应用特点探讨如下。1 足阳明胃经的主治功能11 调理脾胃,以助运化《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认为足阳明经可以治疗脾胃阴阳诸疾。文中…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揖君教授,从事针灸教学及临床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用特定穴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笔者兹将姜老在期门穴的取穴、刺法和应用上的独特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7.
砭石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砭石是我国古代最早应用的临床医疗工具之一,用于治疗皮肤、肌肉、经筋等方面的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谷世喆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针对砭石治疗颈椎病进行了临床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在跟随谷教授临床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砭石应用方法,称之为砭石操.具体可以归纳为开颈关、理经筋、调脏腑、通上下、和气血5个步骤.临床应用后,能够不同程度地起到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砭石操不同于刮痧术,主要通过疏通肌表气血并且调节温养脏腑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姜揖君教授年近八旬,从事教学及临床几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十分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充分体现理、法、方、穴、术的针灸治疗特色。笔者有幸跟师随诊,目睹姜老在治疗面神经炎,辨证灵活,临床疗效甚佳。兹举例介绍如下:案1:刘某,女,44岁,1999年7月22日初诊。因夜间受风引起左侧眼睑闭合不全,面肌松弛并有麻木板紧感1d。患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心悸时作,头晕乏力,月经量少色淡有瘀,舌淡苔白,脉细有结代。患者20年前患心肌炎后致房颤,至今未愈。查:右耳后压痛(+),皱眉、蹙额、示齿等动作受限。证属气血亏虚,风中经络。治以祛风、养血、活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