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喉结核多认为由肺部咳出大量带结核杆菌的痰液,积聚在声门部有较多黏膜皱褶的杓间区而致病,喉结核大多继发于肺结核,但全身症状不明显,表现为咳嗽、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也可有咳嗽、咳痰、咯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儿童喉结核感染极为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发生误诊,现报道1例儿童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8℃,P 90次/分,R 22次/分,BP 118/70 mmHg,WT 27 kg;生长发育正常,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双肾区无叩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稍充盈,无压痛。既往无血尿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18 g/L;尿常规:RBC(+++);血BUN及Cr正常。  相似文献   
3.
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DCD5)是一种新型促凋亡基因,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研究发现PDCD5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量下调,因而增加PDCD5的表达量呵明显提高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的敏感性.PDCD5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化疗增敏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人源性长寿保障基因Ⅱ型(homo sapiens longevity assurance homologue2,LASS2)与人膀胱癌细胞侵袭潜能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和体外侵袭实验,确定膀胱癌BIU-87、EJ、T24和EJ-M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运用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4株细胞中LASS2基因的表达。结果 4株膀胱癌细胞中,EJ-M3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最强;增殖和侵袭能力高的细胞系EJ-M3和BIU-87的LASS2mRNA表达降低(P<0.001),而在低转移能力的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和EJ细胞中则相对较高表达。结论 LASS2基因表达的降低,可能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儿非大肠埃希菌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研究资料共137例,均为本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非大肠埃希菌泌尿道感染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症状表现,并经尿培养分析病原菌构成,分析患儿临床特点。结果 137例患儿中年龄1岁62.04%,症状表现以发热74.45%、胃肠道症状67.15%、复杂性尿路感染54.74%为主。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30.66%、鲍曼不动杆菌18.25%占比较高,此外真菌(合并感染)3.65%。结论小儿非大肠埃希菌泌尿道感染在年龄小于1岁群体发病率较高,具有反复发作特征,多表现出发热、胃肠道症状,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鸟屎肠球菌为主,研究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讨尿液pH在儿童泌尿道感染不同病原菌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随机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儿童泌尿道感染患儿中抽取183例进行讨论,均接受尿培养,测定其感染后尿液pH值,观察儿童泌尿道感染不同菌属感染的尿pH值。结果年龄3岁患儿的尿路刺激症、排尿困难、血尿、腰痛及腹痛、发热、呕吐发生率与年龄≥3岁的患儿,数据差异大(P0.05)。183例儿童泌尿感染患儿,共111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60.66%),61例革兰阳性球菌(33.33%),11例真菌(6.01%),主要为念珠菌属、屎肠球菌、埃希菌属,真菌感染尿液pH值酸度更高,且与革兰阳性球菌、阴性杆菌感染尿液pH值差异较大(P0.05)。结论不同病原菌感染的儿童泌尿道感染,尿液p H值也有一定差异,临床为抑制致病菌可调整尿液pH值,提高抗菌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患儿,男,2岁10个月。因右侧阴囊肿痛1周于2015年3月23日入院。查体:右侧睾丸较对侧增大,约2.8 cm×2.6cm×2.0 cm,实性、质硬、触痛阳性。既往史:右侧睾丸间断附睾炎2次,反复泌尿系感染2次,均经抗炎治疗后好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白细胞+++,血BUN及Cr正常。B超:左侧交叉异位融合肾,双侧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壁增厚。静脉尿路造影(IVU):右侧肾区未见肾脏显影,左下腹见可疑肾盂肾盏显影,左侧可见输尿管增宽弯曲,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治疗95例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的患儿(感染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将其与5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综合比较后可知,感染组的CD~(3+)及CD~(3+8+)细胞比例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D~(3+4+)及CD~(4+)/CD~(8+)细胞比例较健康组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细胞值明显上升,可通过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值变化,判断患儿疾病情况,为临床诊断儿童尿路感染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尿路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患儿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情况,这是导致儿童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位睾丸患儿的诊断和治疗, 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3例异位睾丸患儿临床资料, 从病变类型、病因、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13例异位睾丸患儿年龄6~84个月, 中位年龄19个月;染色体检查结果均为男性。睾丸横过异位4例, 其中2例为腹膜后横过异位, 1例为经腹腔对侧腹股沟横过异位, 1例为经对侧腹股沟下降至对侧阴囊。睾丸同侧异位9例, 左侧5例, 右侧4例, 异位于腹股沟皮下浅筋膜囊内5例、会阴部皮下组织2例、大腿内侧根部2例。对同侧非横过异位睾丸行开放性异位睾丸探查术;对横过异位睾丸行腹腔镜探查术, 术中证实苗勒氏管残留1例。13例患儿术中均探及异位睾丸, 并无张力固定于阴囊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 术后6个月、12个月患侧睾丸体积分别为(239.5±73.2)mm3、(239.0±79.5)mm3, 均较术前的(145.8±51.7)mm3明显增大(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 B超显示患侧睾丸体积无明显变化(t=0.331, P=0.749)...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渚合不全伴腹压增高后而形成的.对于1岁以上经保守治疗不能自愈的患儿可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