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抗代谢药物在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PCO)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实验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及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仪注入甲基纤维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部分动物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对动物进行1~12个月临床观察,对不同阶段进行晶状体囊膜组织和人工晶体病理学检查、晶状体囊膜平片检查及人工晶体电镜扫描。结果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2周出现后囊膜混浊,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CO明显加重;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发生不同程度PCO,而实验组观察12个月,未见PCO发生。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杀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较单一抗肿瘤药物更可靠预防PCO的发生。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可能为解决预防人类PCO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对人眼组织中共刺激分子及Fas/FasL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正常供体人眼9只用于实验。其中6只眼作视网膜平片,每只眼取12片视网膜平片;分别将视网膜平片放于24孔培养板中,共分为3组,每孔含Dulbecco改良Eagle(DMEM)/F12培养液2 ml,3组γ-干扰素(IFN-γ)浓度分别为0、200、1000 U/ml;37℃培养箱中培养(95%O 2,5%CO 2)24h后取出固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视网膜平片上B7-1、B7-2、Fas/FasL分子的表达。同时取另外3只正常人眼制作视网膜平片做为正常对照组,直接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平片中上述分子的表达。 结果 正常人视网膜平片中有FasL分子的表达,但无B7-1、B7-2和Fas分子表达;当视网膜平片与IFN-γ体外培养后,视网膜中出现B7-1、B7-2和Fas分子的表达,并且FasL分子表达量增多。 结论 IFN-γ可通过诱导共刺激分子及Fas/FasL分子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的发生和诱导细胞凋亡,在T淋巴细胞的激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17-119)  相似文献   
3.
脲溶性色素相关抗原诱导实验性葡萄膜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能否在不同大鼠身上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方法 将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加弗氏完全佐剂和百日咳杆菌分别免疫Lewis、F344及Wistar大鼠,通过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对动物模型作动态观察比较。 结果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可在Lewis、F344及Wistar大鼠身上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其表现为双眼同时发病,以眼前段为主,个别严重者可伴有局灶性脉络膜炎,不伴视网膜炎和松果体炎,与牛黑素相关抗原所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相类似。Lewis和F344大鼠发病时间及炎症严重程度相似,而Wistar大鼠发病时间较迟,炎症较轻。 结论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可在Lewis、F344和Wistar大鼠身上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Wistar大鼠与Lewis和F344大鼠相比,发病时间较迟,炎症改变较轻,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背景不同有关。(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49-152)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患者细胞免疫机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患者免疫机能与该病临床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OKT单克隆抗体用红细胞花环法检测47例患者外周血中OKT3、OKT4、OKT8。结果:患者OKT8下降,OKT4/OKT8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轻度活动型患者OKT3、OKT4显著下降,随病情加重,OKT3、OKT4呈上升趋势。重度患者OKT4/OKT8值明显高于轻度者。结论:提示该病的发生与OKT8下降、T  相似文献   
5.
6.
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患者对特异性抗原免疫反应的关系,本文用间接血凝集试验和白细胞移行抑制试验同时检测了54例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对晶体和葡萄膜抗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并以52例葡萄膜炎(无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和34例无白内障无眼部炎症的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可见: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对以上抗原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晶体和葡萄膜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而葡萄膜炎(无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则主要表现为对葡萄膜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提示在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和葡萄膜抗原进入血循环,致敏了淋巴细胞,产生细胞介导免疫反应。讨论中指出葡萄膜炎与其并发性白内障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内因性色素膜炎患者对视网膜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8.
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免疫鼠的脾细胞单独或与IRBP一起培养后注射至6只Lewis鼠的腹腔内(每鼠3×107个细胞),发现经IRBP刺激的脾细胞既可转移特异性免疫反应,又可使受鼠发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EAU)、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松果体炎(EAP);而未用IRBP刺激的脾细胞则不能诱发EAU、EAP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此结果表明细胞免疫在EAU、EAP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并证明过继转移前用特异性抗原刺激是不可缺少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210-213)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牛视网膜提纯了S抗原,将其兔疫Hartley豚鼠、SD大鼠和Lewis大鼠,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但其发生率、临床及组织学表现则有很大不同。根据本文的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结果,作者就其差异的原因及与人类葡萄膜视网膜炎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内毒素诱导大鼠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于足底部注射伤寒杆菌内毒素(LPS),诱导葡萄膜炎模型,并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和TGP治疗,另一组sD大鼠不造模作为正常对照组。于LPS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用裂隙灯显微观察其临床改变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正常对照组未出现葡萄膜炎,注射LPS的大鼠均诱发出不同炎症程度的葡萄膜炎,生理盐水治疗组和TGP治疗组的炎症临床评分分别为6.59±0.73,4.00±0.52,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GP对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