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莫雷西嗪治疗CHD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临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CHD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为A、B两组,各60例。A组接受莫雷西嗪治疗,B组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NNinde、rMSSD)、心功能(CO、SV、LVEF)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治疗后SDNN、sDNNinde、rMSSD水平低于A组(均P<0.05)。B组治疗后CO水平低于A组,而SV、LVEF水平高于A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莫雷西嗪治疗可有效改善CHD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奥氮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2021年2月期间的127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奥氮平治疗,观察组64例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精神行为障碍、脑血流指标、相关血液因子指标及安全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中动脉(MCA)、后动脉(PCA)、椎动脉(VA)血流速度、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奥氮平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行为障碍及相关血液因子指标,提高脑血流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负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人死于脑血管病,每六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脑血管病。在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有些因素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性别、地域、民族;有些因素是患者可以控制的,如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戊酸(VPA)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孕14 d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元,6-OHDA(50 μmol/L)在体外建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细胞模型.实验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6-OHDA组,6-OHDA+VPA(0.3、0.6、0.9和1.2 mmol/L)组.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多巴胺神经元,观察不同浓度VPA对6-OHDA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形态及数量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6组TH阳性细胞数及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907和138.524,P均<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OHDA组TH阳性细胞数少(P<0.05),活力低(P<0.05).与6-OHDA组比较,6-OHDA+VPA组TH阳性数增多(P<0.05),突起变长,活力增加(P<0.05).结论:VPA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增加细胞活力,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癫痫药物个体化治疗在癫痫治疗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和不良反应的重要意义及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 运用血药浓度检测和药效学、药动学知识对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类药物的治疗运用进行个体化研究.结果 运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治疗成本和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 抗癫痫药物个体化治疗对于控制发作、降低不良反应、降低治疗费用有着重要意义,在临床癫痫治疗中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CT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实现了神经科疾病的体层影像检查,为颅脑病变提供了一种客观明确的诊断依据,拓宽了神经科疾病的诊治范围,提高了诊治的效果。MRI、DSA、SPECT及PET等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与应用,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范围越来越广泛,愈来愈精细。由于四大影像(CT、MRI、DSA、SPECT及PET)各自的机制、特点以及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优势有差异,有时不能相互替代,了解  相似文献   
8.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卒中的第二大疾病,常规脑电图(EEG)因一般描记几分钟,异常放电发现率低,视频脑电图(VEEG)能够较长时间监测并且可以记录患者的发作及电生理特点,为癫痫及非癫痫性疾病的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证据[1]。我们收集了近3年335例患者的动态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35例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10年6  相似文献   
9.
古人曰:“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态运动与平衡,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它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与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人体中有益细菌在数量上占优势时.就有利于人体保持健康;当人体肠道中有益菌处于劣势.腐败细菌等有害菌占优势时.肠道菌群平衡遭受破坏,就会引发疾病,人体便会未老先衰.亚健康、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至癌症等慢性疾病也将会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BECTS)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2003年7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癫门诊就诊的35例BECTS患儿的临床资料、EEG结果、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BECTS患儿的起病年龄为2.5~14.0岁,其中6~10岁为发病高峰(62.9%)。表现为局限性发作22例:一侧面部抽搐、流涎、咽喉发声、肢体强直或阵挛,部分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仅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者13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26例仅在睡眠期(包括午睡)发作,且多出现于入睡后不久或清醒前。所有患儿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正常,可见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尖波/棘波,发放频度于入睡后明显增加,睡眠期EEG监测可提高阳性率。应用小剂量抗癫药物单药治疗疗效好,25例在用药3~4个月停止发作,本组33例已停止发作,停止发作的年龄为4.5~16.0岁,12例已停止药物治疗。结论BECTS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表现为局限性发作,也可全面泛化,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睡眠期EEG监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EEG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尖波/棘波,小剂量抗癫药物单药治疗反应良好,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