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24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双侧面神经下颊支,制成15mm的兔面神经下颊支缺损模型。左侧用甲壳素涂层聚丙交脂-乙交脂共聚物[poly(L-lactide-co-glycolide),PGLA]神经导管修复;右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5周、10周和14周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查、组织学、电镜观察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5周观察到神经导管中有新生轴索通过,再生神经发育不成熟;右侧自体神经修复近段有髓神经纤维均匀疏散分布,远段未见明显再生神经束形成。术后14周左侧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自体神经修复侧再生神经质量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神经修复再生纤维密度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自体神经修复侧近段神经髓鞘部分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纤维束形成少,面肌联带运动程度较导管修复侧严重。结论: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对其功能失调进行逆转性治疗 ,是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雌激素主要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雌激素可通过受体和非受体途径直接保护和调节血管内皮功能 ,以及通过改善血脂代谢和发挥抗氧化作用间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32例抗凝血用硝基四氮唑蓝定量法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法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硝基四氮唑蓝定量法G-6-PD活性缺乏的阳性率为15.6%,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法的阳性率为28.1%,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硝基四氮唑蓝定量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妇产科学与循证医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问 :现代妇产科学为什么需要循证医学 ?现代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四大支柱学科之一 ,生殖健康在医学科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现代妇产科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爆炸和互联网不仅仅带给我们高数量的信息 ,还有大量良莠不齐、莫衷一是的结果。如何辨析优劣、摘取精华和寻找最佳的证据 ,以节省时间 ,迅速了解本专业的新成果和新动态 ,采用当前最好证据服务于临床是现代妇产科医生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另外 ,中国加入WTO后 ,将对生殖医学的管理、理念、资金和人才等提出挑战 ;举证责任倒置 ,病人的知情选…  相似文献   
5.
药物流产与手术流产比较可接受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与手术流产终止早期妊娠的可接受性,为非意愿妊娠妇女选择流产方法提供参考和为临床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证据。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CNKI、VIP等6个医学数据库,手工检索12种相关杂志,并追查参考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和提取数据。对没有异质性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篇文献(3565例病例)。流产前妇女认为药物流产痛苦更少(OR=466.51,95%CI:91.37~2381.88);而手术流产更快捷(OR=0.02,95%CI:0.01~0.06)。流产后妇女对两种流产方法满意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药物流产的再选择率更高(OR=2.72,95%a:2.13~3.47);向他人推荐药物流产的比率也更高(OR=4.91,95%CI:2.16~11.16)。结论 药物流产是一种痛苦小的方法,但不如手术流产快捷,其再次选择率和推荐给他人的比率高于手术流产。药物流产与手术流产比较各有利弊,二者的满意度相似,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剂量、不同用药方法终止早孕药物流产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8个数据库、手工检索9种期刊,并追查参考文献,纳入国内外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至少由两人独立评估文献质量和资料提取。数据分析采用软件Revman4.2完成。在异质性检验(P=0.05)后,无异质性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有异质性者则分析异质性原因,并用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或随机效应模型处理。结果:米非司酮<150mg组与150~200mg组的完全流产率、流产失败率和孕囊排除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米索前列醇口服组完全流产率低于阴道用药组,不完全流产率和流产失败率高于阴道用药组。结论:进一步减少米非司酮量(150mg)可能可行,需要深入研究米非司酮最低有效剂量。米索前列醇口服比阴道用药流产效果稍差,但口服用药更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米索前列醇与安慰剂比较用于孕早期人工流产术前扩张宫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并行Meta分析。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敏感性分析或随机效应模型等处理。结果:纳入文献5篇688例,国外文献质量高于国内。口服米索前列醇较之安慰剂宫颈扩张度好的比例较高,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及疼痛发生率;在人工流产综合征(PAAS)、胃肠道副反应和用药后腹痛发生率及手术时间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内原始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结局指标需更加规范。口服米索前列醇对于扩张宫颈有较好临床效果,而在其他有效性指标方面效果不明显,其安全性有待更多证据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胃癌相关的核心基因及其与胃癌诊断、预后的关系,为胃癌分子诊断、靶向治疗、预后评判提供研究方向。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胃癌相关的mRNA表达谱芯片数据,利用R软件的Limma包分别筛选出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DEGs),在基因功能注释数据库(DAVID)中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交互基因检索工具(STRING)及Cytoscape软件的网络分析插件CytoHubba用于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筛选出核心基因;利用生存分析工具(KM数据库)分析核心基因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量化具有预后意义的核心基因的诊断价值,利用GraphPad软件将其可视化。最后用皮尔逊(Pearson)法检验核心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GEO数据库得到的3个基因芯片表达谱中,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有1 839个,上调基因851个,下调基因988个,三者取交集后,在3个表达谱芯片中均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66个,上调基因24个,下调基因42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外空间、细胞外外泌体、消化、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纤维组织;KEGG富集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主要涉及蛋白质消化和吸收、胃酸分泌、氮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矿物质吸收等;PPI网络中,Cytoscape可视化分析发现10个核心基因的差异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KM数据库检索发现,FN1COL1A1低表达组患者预后更佳,高表达组更差。FN1COL1A1的AUC分别为0.93、0.90,提示两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0.59(P < 0.05),提示COL1A1FN1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生物信息分析筛选的核心基因FN1COL1A1可能成为提示胃癌患者预后、早期诊断、研发胃癌靶向药物的候选标志物或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留置尿管和膀胱冲洗,第8天起每天用TDP照射腹部30 min,连续5天。电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于术后第8天-第12天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三阴交、足三里、外关、水道、归来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和住院天数。结果:电针组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尿潴留、尿失禁人数分别为51例(51/55)、4例(4/55)、0例,第28天分别为53例(53/55)、2例(2/55)、0例;常规组第14天分别为27例(27/55)、25例(25/55)、3例(3/55),第28天分别为43例(43/55)、11例(11/55)、1例(1/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平均尿流率比较,电针组均优于常规组(P<0.01或P<0.05);电针组术后住院天数为(21.1±3.3)天,常规组为(25.5±3.5)天,电针组明显短于常规组(P<0.01)。结论:电针疗法可以促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及早恢复,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有益于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和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内关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探讨针刺穴位对脑中枢的激活效应。方法:将1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内关穴组和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内关穴和非穴;同时,运用GE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获得局部脑组织激活与否的试验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内关穴和非穴,对双侧顶叶、额叶、枕叶、颞叶、基底节区、扣带回、小脑、脑桥、脑岛等多个脑区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从激活几率、激活数量和激活强度上看,针刺右侧内关穴以激活左侧顶叶、额叶、颞叶、枕叶为主,并且特异性激活左侧海马和双侧桥脑;尽管在脑区的激活上,有上述趋势,但是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和非穴激活的脑区有相对的差异性,针刺外周穴位能特异性的激活脑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