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是发育神经生物学中颇具挑战性问题,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与解决。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回顾与总结,有助该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邓锦波  杨淑华 《解剖学报》1995,26(2):198-201
用银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技术,对36例人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提示NE细胞发生了废用性退化,其原因可能与出生前后人肺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人胚胎海马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Ⅴ.室管膜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HE和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60例6周至足月的人胚胎海马室管膜上皮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发生了剧烈变化。最早室管层神经上皮细胞为假复层柱状,随着未分化细胞向外迁徙,海马室管膜层神经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复层上皮。当室管膜层细胞停止迁徙时,室管膜开始向假复层柱状及单层柱状上皮转变。电镜观察,胚胎早期神经上皮细胞由未分化细胞构成;其特点是,细胞质内各种特化细胞器匮乏,但糖原丰富。15周左右未分化细胞开始向长突细胞及室管膜细胞分化。长突细胞电子密度高,底部有细长突起,表面有微绒毛,胞质内微丝丰富;而室管膜细胞电子密度低,底部无突起,但表面有丰富的纤毛。对长突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的GFAP阳性细胞进行形态和发育特征的比较,提示两者属同一类细胞。扫描电镜下,15周前室管膜表面微绒毛较多,以后纤毛逐步发育,大量密集纤毛布满于室管膜表面。此外,还能见到一类接触脑脊液神经元,这类神经元可为多极或双极,并有突起伸入室管膜上皮内。  相似文献   
5.
人胚胎肺内神经内分泌细胞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对不同胎龄的人胚胎肺内神经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发生和超微结构观察。肺内支气管上皮内未分化细胞,第八周开始向神经内分泌细胞转化,提示神经内分泌细胞对早期胚胎肺的发生、发育有特殊意义。神经内分泌细胞内致密核心小泡(DCV)及其它与内分泌活动有关的各种细胞器发达。能见到P0细胞、P1细胞、P2细胞及P3细胞等四种类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P0细胞的发生及分化程度表明它可能是一种前细胞,它可以进一步转化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及木防己苦毒素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激活和调控作用。方法:利用海马脑片培养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经GABA受体拮抗剂处理的NF-κB激活细胞进行了计数和统计学检验。结果:经GABA受体拮抗剂处理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NF-κB细胞激活率高于对照组。结论:GABA受体拮抗剂可能通过GABA受体参与对NF-κB信号转录途径激活和调控,最终影响某些基因转录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无血清培养,建立神经细胞老化实验研究模型。以流式细胞光度术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老化过程中实验性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总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AVP可产生延缓细胞老化的细胞周期和细胞总蛋白的变化。提示AVP通过使细胞周期、DNA和细胞总蛋白等发生变化来发挥其延缓实验性神经细胞老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脑是生物进化最高产物,人类智力以S型模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故现代人处于智力进化的第二个缓慢发展阶段。人类的智商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是无限的。提高人类智力应当在勤用脑,抗衰老,延年益寿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小鼠角膜的发生过程,探讨角膜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对角膜结构修复与塑形的作用。方法 各日龄共计120只小鼠,用HE染色或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对小鼠角膜的一般结构进行观察;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技术标记角膜增殖细胞和免疫荧光法标记干细胞和凋亡细胞。结果 胚胎发育及出生后早期,角膜以实质层的发育为主。出生14d(P14)左右,角膜上皮细胞层开始增殖分化为两层细胞,同时内皮细胞也开始分化。至P30时,我们可以辨别出角膜的6层结构。BrdU阳性细胞主要存在实质层中的成纤维细胞,出生以后也可见于角膜上皮细胞层和内皮细胞层。随着角膜发育,P10左右,其他层的BrdU阳性细胞都消失,仅存在于角膜上皮细胞层。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在发育早期散在分布于角膜的各层,P14以后PCNA阳性细胞均匀的分布于角膜上皮细胞的基底层,并维持在稳定状态。在角膜发育早期,在各层可见许多细胞凋亡。结论 角膜的发育与其感光功能形成的过程相一致,角膜干细胞的增殖与其修复有关;有大量的凋亡细胞参与角膜结构的塑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