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耐药质粒的提取与酶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在本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耐药质粒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用碘量法筛选PPNG株,碱变性法进行质粒抽提,回收7.4kb及5.4kb质粒进行酶切分析。结果 68株临床分离株筛选出PPNG菌3株,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PNG菌7、4kb及5.4kb质粒含有BamHⅠ的双酶切位点,7.4kb质粒含有PstⅠ及HindⅡ单酶切位点。结论 PPNG菌株的筛选及耐药质粒的酶切分析为追踪耐药菌株的流行趋势提供了流行病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屎肠球菌株生物膜形成与ST分型和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医院2011—2017年临床分离的不重复屎肠球菌共122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对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 PCR方法检测屎肠球菌临床株毒力基因表面蛋白(esp )、透明质酸酶(hyl )、表面聚集蛋白(asa1 )、明胶酶(gelE )、溶细胞素(cylA )等的分布。结果 122株屎肠球菌生物膜形成阳性率为49.2%,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主要表现为弱阳性。屎肠球菌毒力基因检测提示esp 和hyl 检出率分别为39.3%(48/122)和15.6%(19/122),所有菌株未检测到asa1 、gelE 、cylA ;其中esp 阳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关(P <0.05),而hyl 阳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无相关性(P >0.05)。MLST分型提示屎肠球菌临床株主要为ST78及ST18型,分别为26株及18株,其中ST78与ST18之间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sp 更常见于ST78分离株。结论 临床分离屎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弱,其毒力基因esp 阳性更容易形成生物膜,而hyl 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无明显相关性,ST78与ST18之间生物膜形成能力无明显差异,esp 更常见于ST78分离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重组肠道病毒71VP1基因双歧杆菌,制成口服疫苗,用于EV71感染预防。方法扩增EV71病毒VP1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BAD/Xs中,构建VP1表达载体(pBBADs-VP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P1蛋白在pBBADs-VP1转化菌中的表达。选取BALB/c小鼠,分为B-VP1组、VP1组、GFP组和生理盐水组,B-VP1组口服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VP1组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表达纯化的重组VP1蛋白,GFP组口服pBBADs-GFP转化双岐杆菌,生理盐水组口服生理盐水,观察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口服免疫对EV71感染的免疫反应:包括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抗EV71-VP1抗体以及诱导脾脏和淋巴集结中Th1免疫反应。结果与GFP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B-VP1组及VP1组中和抗体滴度及抗EV71-VP1抗体水平,均显著增加;口服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和注射VP1蛋白都会诱导Th1细胞因子免疫反应(P<0.05),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较易诱导局部肠道的Th1模式,而注射VP1蛋白较易诱导全身性免疫。攻毒试验显示,VPI和B-VP1组新生鼠攻击后第15d(剂量1 000LD50)存活率分别为20.00%和16.67%,对照组无小鼠存活。结论利用长双歧杆菌表达VP1蛋白的口服疫苗可能成功激发针对EV71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用表达VP1的重组双歧杆菌免疫母鼠,可以赋予新生小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介导的耐药性及其协同耐药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引物特异性PCR结合测序检测qnrA阳性株及gyraseA和parC基因变异情况,Phe-Aag-β-Naphthylamine(PAβN)抑制试验识别外排机制介导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MIC值。结果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gyraseA、parC基因变异或AcrAB-TolC外排泵等协同耐药机制存在与否与其关系密切。结论qnrA基因介导的耐药性存在协同机制,并加剧了qnrA阳性株的耐药性,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院2011年临床住院病人分离菌株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菌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参照CLSI2010版判断结果,并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1~12月收集的临床住院病人分离菌共2137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占35.1%,革兰阴性(G-)菌占64.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24.1%和62.6%.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测试药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但仍有约50%~80%的菌株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或利福平敏感,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中发现2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经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鉴定后确认为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所占比例分别平均为46.6%和25.5%.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菌株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s菌株高.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小于1.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 32.2%和21.9%,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占90.8%)对两者的耐药率均为45.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均在80.0%以上.[结论]2011年本院分离的细菌以G-杆菌为主,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有增多趋势,尤其G-杆菌增多.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增加,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各医院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1例血液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23S rRNA V区域和23S rRNA 4个拷贝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耐药菌株23S rRNA V区域第2576位核苷酸发生G→U突变(G2576U),4个拷贝基因片段中,除拷贝1外,其他3个拷贝均发生G2576U突变。结论 G2576U点突变是该菌株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泛耐药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某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耐药情况及发生泛耐药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5月1日间分离的5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并对其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泛耐药组,28例)的住院资料与同期非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照组,48例)进行比较。结果5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8.40%和27.7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9.52%、56.88%、45.91%和56.88%。检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8株,占5.20%。对泛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分析表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气管插管、长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及长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增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对于入住ICU及应用多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者,应警惕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淋病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混合感染是某些症状持续存在,长期不能治愈的原因之一。为探明其混合感染情况,作者对58例淋病患者同时进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试剂,检测2010年至2011年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统计金葡菌感染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率,并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至2011年临床共分离到65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上呼吸道(包括痰和咽拭子)分离的标本544株(82.5%),临床分布前三位分别是儿科、新生儿科及呼吸内科,以上三个科室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0.8%,金黄色葡萄球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金葡菌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血流感染为主,在治疗时,我们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防止出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白细胞介素-2(IL-2)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恙虫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作者对32例临床确诊为恙虫病的患者进行了血清sIL-2R检测,同时以18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