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心肌酶、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MI组),同期门诊正常体检正常的同年龄段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对照组、AMI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移酶(AST)、IgG、IgM、IgA及补体C3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CK、CK-MB、LDH、AST AMI治疗前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AMI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IgG、C3 AMI治疗前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AMI组治疗后IgG、C3检测结果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IgM、IgA AMI组与对照组、AMI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K、CK-MB、LDH、AST、IgG、C3会明显升高,随着治疗病情好转数值下降,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检测心肌酶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变化有助于评定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及抗抑郁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1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第7天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确认为抑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43例).2组均按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氟西汀胶囊20 mg/d,进行抗抑郁治疗.2组患者均随访5年,记录2组死亡人数.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10% (108/196),随访5年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死亡率(19.05% vs 44.19%,P<0.05)、心源性疾病死亡率(11.90% vs30.23%,P<0.05)均减少.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在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心力衰竭标准基础治疗上,对照组静脉泵入硝酸甘油,起始剂量为5~10μg/min,根据血压及临床表现每5~10min递增5~10μg/min,最大剂量100~200μg/min;治疗组静脉泵入新活素,首次负荷剂量为1.5μg/kg,静脉注射3~5min,继以0.01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连续用药72h。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2h的临床症状和体征、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浓度等情况和不良事件。结果治疗72h后,治疗组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60.0%与20.0%,P<0.01;93.3%与73.3%,P<0.05);治疗组无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7%与26.7%,P<0.0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33.3%与53.3%,P>0.05)。治疗72h后NT-proBNP浓度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2894.3±2354.8)μg/L与(4835.2±2673.4)μg/L,P<0.01]。在治疗72h内,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与用药相关的不良事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国产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功能,降低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心利尿剂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9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给氧、休息,指导饮食、抗感染、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硝普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LVEF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加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更明显,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且不会增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及抗抑郁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1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第7天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确认为抑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43例)。2组均按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氟西汀胶囊20mg/d,进行抗抑郁治疗。2组患者均随访5年,记录2组死亡人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10%(108/196),随访5年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死亡率(19.05%vs44.19%,P<0.05)、心源性疾病死亡率(11.90%vs30.23%,P<0.05)均减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华菱集团涟钢社区(简称涟钢)慢性稳定性心绞痛(SAP)中西药治疗现状,提高依从性.方法 由医师填写固定格式、内容的调查表,收集到130例已确诊并治疗至少2个月以上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门诊患者资料.以初次登记了解药物治疗现状,2个月后再次登记用药情况并对照初次登记用药情况,了解依从性.结果 用药现状:抗血小板药应用率为92.3‰、他汀类降脂药84.6%、ACEI/ARB类30.8%、β受体阻滞剂53.8%,钙拮抗剂38.5%,硝酸酯类61.5%,中成药84 6%;依从性75%~91.7%.结论 该研究的用药情况大体遵循了指南,但具改善预后的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ACEI/ARB应用不足,中成药使用率过高;部分药物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对小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首剂低血压反应及靶剂量达标率。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227例(60 ̄78岁)的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45%)随机接受2mg的培哚普利(119例)或6.25mg的卡托普利(108例)治疗。应用多参数监护仪监测用药前1h及用药后15d内的血压改变。结果以平均动脉压下降≥20mmHg(1mmHg=0.133kPa)和收缩压<90mmHg定义为首剂低血压反应,培哚普利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卡托普利组(8.4%与16.7%,P<0.05)。培哚普利组最大的收缩压下降明显小于卡托普利组[(10.4±5.2)mmHg与(16.3±6.8)mmHg,P<0.05];以用药15d后培哚普利4mg,1/d,卡托普利≥25mg,3/d为靶剂量计算达标率,培哚普利组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卡托普利组(82.9%与53.7%,P<0.01)。首剂低血压的发生与心肌梗死病史有关,合并陈旧性心梗的心衰患者首剂低血压高于未合并陈旧性心梗的心衰患者组(23.7%与9.5%,P<0.01)。靶剂量未达标原因中,主要与收缩压<90mmHg有关。结论培哚普利2mg应用于心衰患者的首剂低血压发生率较低,其靶剂量达标率高,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药物。合并陈旧性心梗的心衰患者易发生首剂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是靶剂量未达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谢喜中 《中外医疗》2011,30(28):101-10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方法 2组根据心功能情况采取卧床休息、限盐,并常规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加服胺碘酮600mg/d,共7d,继之400mg/d,共7d,然后200mg/d直至观察结束,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记录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X线胸片、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结果 2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86.2%,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死率治疗组为2.9%,对照组为6.2%,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疗效满意,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认为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