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对胃癌来源外泌体(Exo)诱发人腹膜间皮细胞(HMrSV5)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提取人胃癌NCI-N87细胞外泌体(NCI-N87-Exo),采用透射电镜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并用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标记。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13.5,27,54 g·kg-1)。空白组将HMrSV5细胞单独培养;模型组在HMrSV5中加入的NCI-N87-Exo (100 mg·L-1);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加入10%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4,48,72 h时HMrSV5细胞对NCI-N87-Exo的摄取情况,72 h后观察HMrSV5细胞形态学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HMrSV5细胞中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细胞角蛋白19(CK19),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弹性蛋白(Elasti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磷酸化(p)-Smad2/3蛋白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到NCI-N87-Exo呈椭圆或碟状的囊泡结构,粒径介于40~80 nm,高表达Exo标志蛋白CD9,CD63,不表达钙网蛋白(Calreticulin),证实为NCI-N87-Exo。共培养24,48,72 h后,荧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NCI-N87-Exo被HMrSV5细胞摄取,与时间呈正相关。与空白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可显著抑制HMrSV5细胞对NCI-N87-Exo的摄取,以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最为明显(P<0.05,P<0.01)。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干预后HMrSV5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间隙明显缩小,以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大剂量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干预后HMrSV5细胞E-cadherin,CK19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α-SMA,Elas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TGF-β1,p-Smad2/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Smad2/3无明显变化。结论 NCI-N87-Exo能够被HMrSV5细胞摄取并诱发HMrSV5细胞EMT,半夏泻心汤能够阻抑HMrSV5细胞对NCI-N87-Exo的摄取,抑制NCI-N87-Exo诱发的HMrSV5细胞EMT,其作用机制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苓桂剂用法变化多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的变证及误治后,包括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把握太阳病篇苓桂剂用法变化能够增强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并提高临床疗效。文章略述苓桂剂的用法变化,为苓桂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艾灸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有适应范围广、简便安全、经济实惠等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艾灸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方面文献整理,从改善胃肠道动力、调节免疫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整肠道菌群四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提出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动员作用的影响。方法 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和痛泻要方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给药组给予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结束后,提取外周血与骨髓MSCs进行原代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与外周血来源MSCs。结果骨髓来源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参苓白术散组优于痛泻要方组(P0.05)。外周血来源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参苓白术散组优于痛泻要方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和痛泻要方均具有促进模型大鼠骨髓来源MSCs增多、外周血来源MSCs减少作用,且参苓白术散优于痛泻要方。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多病因、多病机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突出。临床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有联合中药、针灸、西药以及不同服用方式等方法。发现在治疗轻度、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参苓白术散和西药疗效没有差别,在治疗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参苓白术散联合中药灌肠或者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口服疗效均大于单纯使用参苓白术散或者单纯使用西药并且其不良反应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率也大大降低。基础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有干涉炎症因子、基因以及信号通路的作用,这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药组含药血清对胃癌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设BMSCs常规培养为空白组;模型组采用transwell小室将人胃癌BCG-823细胞与大鼠BMSCs非接触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含药血清组(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在上室内加入体积浓度为10%的相应配伍药含药血清。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BMSCs的增殖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SCs的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原癌基因(c-Myc)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Myc和TERT mRNA的表达。结果: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含药血清在4,5,6,7 d对BMSCs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全方组明显优于甘补组(P0.05);第7天的检测结果显示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含药血清均可降低c-Myc和TERT表达水平,升高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全方组明显优于甘补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药组含药血可抑制胃癌微环境中BMSCs的异常增殖,半夏泻心汤全方为最佳配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对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l)标记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及Shh阻断剂组,各组上室加入BM...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有一定优势,其中白头翁汤联合应用西药、灌肠、针灸等疗效可靠。与单纯应用中西药治疗相比,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治疗之功。关于该方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其可上调结肠及血清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结肠组织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miR-19a等;下调结肠组织损伤评分,以及结肠及血清中的IgA、IgG、IL-6、丙二醛(MDA)、IL-8、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总结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以期为UC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查阅相关文献,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迁移因素(衍生因子、外界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外源转染基因和药物)和抑制BMSCs的迁移因素(细胞功能和趋化因子)两大方面进行概述,旨在研究BMSCs的迁移特性对其治疗疾病的影响,从而对BMSCs的迁移研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elicob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胃癌干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胃癌细胞与MSCs在胃癌微环境中相互作用,通过调节相关因子、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发挥促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是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